赵艳
[摘 要]文章从分析我国舞蹈人才培养理念入手,论证了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普通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为主,必须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舞蹈 综合型 应用型人才 理念 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074-03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许多综合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相继成立了舞蹈专业或舞蹈系。于是,培养什么样的舞蹈人才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每个普通高校舞蹈系或舞蹈专业面临和明确回答的重大问题。
纵观我国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相对清晰的模式:一是精英型人才培养理念;二是精英型与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理念;三是以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精英型人才为辅的培养理念。从总体上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第一种理念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舞蹈教育资源的扩大,第二种理念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到了21世纪,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第三种理念从“小荷才露尖尖角”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舞蹈人才的主流理念。
一、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及定位
既然提到了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那么就必须对这一理念做出诠释。换言之,我们所培养的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自身特点
论及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自身特点,应当定位在普通高校的教育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其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有别于像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学院舞蹈学院等院校。与此相应,学生自身应具备的特点也要有所差异。在当前形势下,有学者指出,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自身特点应该是:“现代化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向传统知识型、单一型人才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复合型人才观和创新型人才观。其特点是综合素质高、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专业精、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一专多能的育人目标。”
具体到舞蹈专业综合型应用人才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除了他们要建立本专业相应的舞蹈知识体系之外,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至少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会创作和执导,能理解音乐,善驾驭舞台。在基层工作,如果只会模仿式教舞、跳舞,这种人才既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也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发现,各中小学最需要的是那些会跳舞、会教舞、会唱歌、会表演、会说、会写,甚至除担任学校的舞蹈课以外,还能辅导小剧社兼上音乐课的综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能结合所学,运用自如地编排各种门类的舞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机会最多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既懂有编导技巧,懂得选择、剪辑、合成音乐,又懂得甚至可以操作灯光并能控制舞台效果的学生。
2.会教书。从我国招生制度上看,由于舞蹈专业有其自身的体貌要求,所以能够考上舞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经过术科考试和文化课考试。但历年来,舞蹈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线均低于普通高考学生,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到特长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舞蹈基础又相对较强的现象作出的抉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不平衡现象带来的影响。例如,有些学生舞蹈技能不错,但就是教不了别人,自己昭昭,却使人昏昏。因此,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着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技巧,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这方面的良好训练,将会给他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具有相关知识结构,且具有融通性。常言说,作为一个教师,你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才可能给学生一碗水。在现代知识社会中,任何一门知识都表现出一个基本特性,这就是“迁移性”。所谓“迁移性”,是指知识之词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为舞蹈教育家、艺术家的人,都具有相对深厚和广泛的艺术修养;反之,只会跳舞的人仅仅是一个舞者而已。就舞蹈艺术本身而言,它用肢体语言作为基本工具,反映的是社会现象和事件,表现的是人们的心中的喜怒哀乐。因此,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这是今后舞蹈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二)普通高校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社会需求特点
一般来说,无论是精英型人才或是普及型人才都有其用武之地,关键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为社会所用,也就是说,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在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多为中小学、企事业部门及基层文艺团体。这些单位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对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重视,很多单位甚至要求一专多能,如果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除了跳舞之外缺乏其他相关知识,不仅满足不了工作要求,其自身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是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员编制定额一般都相对紧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用有限的招聘名额找到一些“什么都能来一点”的多面手,或者至少有相当可塑性的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培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特点作出的明智选择。
二、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为基本保证和实现基础的。为了实现综合型、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对以往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为此,笔者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舞蹈专业为基本实验区基地,在借鉴全国各大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舞蹈本科专业的舞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舞蹈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出了符合特区人才结构需求的舞蹈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板块。
(一)公共课板块
这一板块基本沿用教育部制定的高等院校公共必修课程体系,未作改动。
(二)专业课板块
这一部分是课程调整的重头戏,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关键所在。除了必须开设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如E蕾舞、古典舞、中外民间舞、现代舞、剧目与赏析等素材课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增加了如下课程。
1.舞蹈编导课程。如编导理论课和编导技法课。在编导技法课中,一方面讲授编导技法理论,另一方面更注重实际编导技法的训练,如单人舞编导技法、双人舞舞编导技法、三人舞舞编导技法、群舞编导技法、现代舞编导技法、交响编导技法、少儿舞编导技法。最终能交叉、综合运用并根据工作要求进行创编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舞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种编导技法,突破只擅长运用一种编导技法进行创作的局限性。
2.音乐类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曲式分析(以交响乐为主)、钢琴伴唱、声乐课。目的是在提高学生舞蹈与音乐感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毕业从事教育工作时,既能担任舞蹈或形体课教师,具备对学校艺术团进行辅导、创作、排练的能力,在需要时还能兼代音乐课。
3.舞蹈教学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懂得教学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能够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从事教学。
4.相关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电脑编辑技术、音乐剪接制作技术、舞台灯光效果等。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舞蹈创作的能力。
5.广泛进行演出实践活动,在积累舞台表现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个人创作或集体创作编排舞蹈作品,使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文艺晚会及各类舞蹈比赛,提高专业水平和舞台驾驭能力。
6.强化到中小学实习的力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7.规范考试环节。在每学期末考试期间,制定规范的能力评定考核标准,全体教师共同参加技能课程和说课的评定。
(三)相关课程板块
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这一部分课程的设置相对难度较大,但我们坚持做下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课程如下。
1.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开设这两门课程除了为学习舞蹈教学法提供直接的知识基础之外,也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此外,它们也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
2.文学欣赏课程。这一类课程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尤为必要,目的是奠定学生的文学基础,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3.现代美术及书法赏析课程。在美术赏析课中,强调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意境等方面理解舞蹈与美术之间的融通性;在书法赏析中,教会学生从形态、意境、韵律、气势、布局等方面理解舞蹈与书法之间的可借鉴性,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从各种艺术中汲取营养,为舞蹈实践服务。
4.定期聘请舞蹈院校或其他舞蹈部门的著名教授、专家授课、讲学;请民间著名的舞蹈艺人传播时代赋予民间舞的新生命、新内容;开设专业课以外的讲座课、专家课,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增强求知欲,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教革的效果
从2001年开始,深圳大学正式招收舞蹈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在校生70多人,首届毕业生17人。通过四年的教改实践已经取得了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以已经毕业的学生为例,其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单位不仅有深圳市中小学校,亦有金融单位和公务员系统。用人单位均对我校的毕业生表示满意和赞赏。
(二)毕业生专业水平提高
在教学改革初期,有人曾担心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会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但实践证明,教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例如,2005年,在广东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由教师编导、学生参与演出的节目一举获得三个广东省一等奖。在深圳市第三届单、双、三人舞大赛中,学生以自编自导的教学作业为基本题材,创作出的作品分别获得两个金奖、一个银奖和两个铜奖。这些成果的获得,充分证明了我们 的教改是有效果的。
[ 参 考 文 献 ]
[1] 肖灵.架设体验教师角色的空间[J].舞蹈,2003,(7):36.
[2] 贾作光.知识舞蹈及其取向[J].舞蹈,1998,(6):1.
[3] 陈林宣.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03,(5):31.
[4] 李俊锋,张学臣.培养综合型舞蹈人才刍议[J].大学教育,2012,(10).
[5] 魏青松,秦树林.普通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舞蹈人才[J].大学教育,2012,(1).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