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耻》是作者库切在南非结束种族主义制度开始进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创作的,它以因果循环的故事为载体,将作者库切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即当人面对历史时,虽然毫无选择,但又不能停止抗争。
1999年,库切创作了长篇小说《耻》,凭借该作品再次获得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布克奖并成功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小说《耻》是一部探究历史、拷问人性心灵的小说,作者以耻辱为切入点,用两个看似关联性不大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南非在新旧制度交替时的社会现状——耻辱到处存在,发人深省。小说《耻》中出现了许多组让人深思的对话,像个体与社会、黑人与白人、父亲与女儿等,正是这些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串联起了小说中看似关联性不大的故事情节,让小说情节之间不至于跨度过大而脱节,从而进一步凸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时代的悲歌——《耻》的情节主线
小说《耻》让主人公卢里教授一开始便陷入了“自我”和“他者”混乱的冲突关系中,如教授与妓女、教授与女学生、教授、女儿和袭击者等,而后再通过处理这些冲突关系来让主人公卢里教授成长,让其真正认清“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学会如何对待他者的真谛:尊重并服务他者,让他者改进自我。
小说首先从卢里教授处理“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侵占”观点入手,讲述了他与妓女索拉娅之间那种用金钱购买他者并占有他者的关系,同时也注重描述了此时此刻卢里教授的内心状态。卢里教授非常沉醉这种与“侵占”他者的关系,甚至还有点“自鸣得意”,以至于在自己的课题上也会不自觉地宣扬这种“侵占”概念。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索拉娅离开他后,他试图继续占有索拉娅;占有不成后,他便将这种“侵占”转向了自己的学生梅拉妮。
然而就是这段“侵占”自己学生的关系处理让卢里教授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他与学生梅拉妮的不正当关系被曝光后,他碍于面子为该事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教授职位丢了,不得不离开大城市逃至女儿的农场去避难。与此同时,卢里教授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由“侵占”者逐渐沦为被“侵占”者。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份变化意味着什么,于是整日总担心着自己将会被“侵占”;然而事情發展往往就是这样,怕什么就来什么,最终他的生活还是让四个黑人“侵占”了——女儿被轮奸了,他自己也受到侮辱欺凌。经历痛苦过后的卢里教授似乎瞬间将所有的都看清了,明白了自己的遭遇并不是自己所在国度的个体现象,而是普遍性存在的现象,因而他又开始庆幸自己仍然还活着。
在逃入农场避难之前,卢里教授对待他者的态度一直都是以“侵占”者身份自居,这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对待他者的态度,然而库切不能容忍这种他者观的存在,于是便有了小说后面描述的卢里教授的他者观的转变。卢里教授的他者观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她女儿的经历为契机而改变的。女儿的悲剧发生后,卢里教授开始转变了对女儿的态度,他开始关心女儿,询问女儿受到了什么伤害,然而女儿要强,不愿重提过去的伤害,于是他开始仇恨袭击他们的那些黑人,此时卢里教授对待他者的态度虽然没有完全改变,但至少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相比卢里教授而言,他女儿露茜转变比较快。如遭受悲剧后的露茜选择了默默承受这一切,甚至愿意把被强暴后怀孕的孩子生下来,这是一种对他者态度的转变——开始接受他者的存在并接受他者。把露茜的转变阐述得更清晰的是小说后面的情节:露茜依附她的帮工——黑人佩特鲁斯生存。但像露茜这种绝对宽恕式的接受他者的转变是不是作者库切所追求的可以改变动乱人际关系的他者观呢?
小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主人公卢里的他者观的进一步改变说明了一切。自女儿遭遇悲剧后,卢里转变了对女儿的态度,也慢慢地转变了对周围其他人的态度。他不再选择利用金钱和权利来“侵占”他者,不再迷恋“侵占”他者的欢乐,而是选择尊重他者,开始向往他者得到充分尊重,人人相互尊重的理想世界。如小说中描述的,他改变了以前选择利用金钱和权利享用他者美妙的身体的观念,改变了以往对动物的态度,开始倡导尊重动物的尸体,甚至愿意放下架子为狗做护理员等事件,都一一反映了卢里教授对待他者的态度的真正改变。小说至此,作者库切便将自己崇尚的对待他者态度的观点借小说主人公卢里表达了出来——尊重并服务他者,让他者改进自我。
二、《耻》的“自我”主题解读
小说《耻》以对殖民主义进行控诉为明线,剖析人性“自我”为暗线,双线合并展现了独立后南非现实社会,其中剖析人性“自我”的暗线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也符合近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作者库切以小说《耻》为载体,通过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消退,种族隔离政策已经被颠覆的前殖民地新南非社会现实的描述,来探讨社会中人的“自我”本质。殖民文学语境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描述的是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将殖民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统一的“自我”逐一进行粉碎的过程,同时不忘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自我”联系起来,将其赋予现实意义。社会的变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具体到当时的文学创作者身上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的作品,如小说《耻》的创作风格及内容就可以让人明显感受到作者库切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面临剧烈的变动,文化出现危机,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如像后殖民主义的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剧烈变动的一种最为切实的反映。库切的小说也不例外,他所有的作品都和独立前后南非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及群体密切相关,而且在这种殖民文学大语境中,库切慢慢树立起了他的文学观,让他的作品开始反映殖民现实向关注人类处的境况转变。在长篇小说《耻》中,作者库切便通过对新南非社会中各类人的生活境遇及面临的自我理念迷失与痛苦重塑的详尽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后殖民社会中各种冲突仍然继续上演的那种逃不脱、避不了的无奈,如新南非的种族斗争、过去遗留的伤痛等。
库切最为丰富的创作土壤便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及顺带的价值标准和操作举止,这也让他对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前后社会状况及人在这种条件下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冷峻深邃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带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几百年的殖民统治让殖民地生活的居民将“自我”的本质扭曲了。库切作为南非由殖民地时代转入非殖民地时代的重要转型作家和开启新南非时代的作家,他用非比寻常的艺术手法将一个后殖民时代非洲白人的不安灵活运用到文字之中,并坚信可以用内视重塑“自我”,同时他又在一个覆盖“政治”“社会”“阶级”“种族”等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中去关注自己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关注真实自我和真实身份的追求,而且这种关注和追求会长时间一直伴随着库切,并在其源源不断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基于对后殖民时代的南非社会环境和宇宙永恒的时空的深刻了解,库切深感人类在面临社会现实的卑微,并建议选择顺从和反抗两种方法来对抗社会现实。但在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中,卢里和露茜都选择顺从,选择了卑微地苟活。
库切没有对白人自由知识分子阶层希望通过全盘接受黑人的反向压制和报复来赎罪的心理进行评价,也没有在其作品中对是否赎罪之后换来的黑人和白人的和平共处就能根治压制和报复进行答复,所以库切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我们无从所知。我们只知道在《耻》中,作者库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白人自由知识分子卢里开始探索“自我”危机并最终决定选择改善对待他者的关系来实现对“自我”的救赎。在小说《耻》中,卢里决定将自己的余生全部贡献于动物拯救事业,帮助贝芙·肖处理动物死尸的杂事让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而卢里的女儿露茜则是选择默默地接受一切,生下孩子,依附自己的帮工而生活下去,同时希望就这样平平淡淡生活下去。关于库切为何要让故事就这样结束,其中原委不得而知,但正是由于这个结局反而成就了这部小说,让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在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和女儿露茜都通过自我的改变去追求“自我”的救赎,但这种牺牲自我尊严为代价的自我改变并未让他们的处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种种实实在在的绝望时刻出现在生活中,让人无法逃避。作者库切希望通过这种结果来告诉读者,后殖民时代的殖民地居民,无论种族,要想摆脱殖民者的阴影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仍然还有很多路需要走。因此,小说《耻》的结局才是库切真正在意的,即只有靠全人类的博爱之心,才能解救新南非社会中被各种身份所禁锢而失落的心灵。
三、结 语
《耻》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在读完这一作品后仍会持久地回味,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人生、领悟生活的道理,之所以这部作品对读者有如此大的魔力,是因为库切很擅长于在作品中运用复调的手法来引起读者共鸣。库切通过文字抒发悲切之情,但却又不限于单纯的悲伤,他的字里行间能让人在心痛之余进行安静的思索,这也是库切所特有的大师风范。他的眼光是独特的,小说既有对南非殖民状况的痛苦描述,也有对现实激昂精神的表现,他是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的。库切珍惜着本土传统文化,但是却不被传统禁锢着,对于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学气息一直秉承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将本土文学和西学完美结合起来贯穿于文章的始终,这才成就了后殖民文學的一部璀璨巨作。
[参考文献]
[1] 郝玉梅.浅谈库切小说《耻》的创伤主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 吴站伟.自由 自我 孤独——解读库切小说《耻》主人公卢里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6).
[3] 曹琳,程张根.库切的自由观解读——以《耻》中的动物情结和浪漫主义情结为切入点[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4] 叶林峰.库切小说《耻》主题再读[J].名作欣赏,2012(06).
[5] 王玥.人性探求与自我回归——解析库切小说《耻》中的人性问题[J].大众文艺,2011(24).
[作者简介]
任桂婷(1978— ),女,陕西商州人,硕士,商洛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