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审美构成元素的80后文学,崛起于1999年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自韩寒、张悦然等人登上当代文坛伊始,围绕着80后文学的争论就未曾停止。时至今日,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和淘汰。80后文学的主力军们仍旧活跃在中国文坛,他们的光芒并没有因为人生阅历的苍白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而褪去。
一、80后作家的文学取向
当孙睿凭借《草样年华》《草样年华Ⅱ》正式跻身80后作家群体后,他的文学创作才能得到了出版市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旋即,孙睿创作的小说《我是你儿子》正式出版,小说依旧延续了孙睿作品既有的黑色幽默风格。所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不再是80后作家们惯常描绘的校园生活,转而描述发生在杨树林与杨帆之间的父子亲情。小说中的父亲杨树林在多种偶然因素的促成下娶到了薛彩云,结婚九个月之后儿子杨帆来到了这个世界。初为人父的喜悦尚未褪去,妻子薛彩云提出了离婚。对于常人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杨树林没有太多的惊恐与怀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关系,杨树林取得了儿子的抚养权。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段婚姻生活的结束,也是父子生活的开始。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孙睿来说,婚姻生活对他而言也许还很遥远。对于他个人的家庭环境,我们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考察。在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孙睿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小说中,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80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自己的笔下描绘出来。因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孙睿本人的文学取向,更有他身上所承载的80后作家群共同的文学取向,我们似乎很难将二者做明确的切分。
回首中国当代文坛,“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曾风靡一时,如今,孙睿以《我是你儿子》相‘回应,两部小说都写了单亲家庭,都写了‘冤家父子,就连文风也透着同样的调侃与戏谑。对于这种相似,孙睿坦诚自己是王朔的‘粉丝,‘如果没有王朔,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干什么,我的语言风格受到王朔的强烈影响”[1]。很少有作家主动承认自己是受了某人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因此,作家们似乎总在表达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似乎总在展示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这正是80后作家们不同于传统所在,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爸爸你真厉害!
你爸爸除了生孩子不会,什么能难得住。
在小说的开始,我们常能见到父子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对于幼年的儿子来说,父亲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指向标。孙睿开始将自己关注的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局限在狭小的大学校园。正是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了80后作家正在逐渐成长,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成年人的思维。在逐渐褪去了青涩的写作模式后,80后作家的文学取向正向着更为稳定的模式发展。
作为一部讲述成长主题的小说,《我是你儿子》不仅有父子的亲密无间,更有成长道路上父子的矛盾、隔阂。“一场漫长的生活之旅开始了,一个父亲由年富力强到逐渐衰老的过程开始了,一个儿子由呱呱坠地到年轻力壮的进程开始了。就这样,像一本以时间为顺序的泡沫剧开场了,所有的辛酸欢乐在父子相依为命的平淡生活里上演了。”[2]透过这部小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孙睿,在他的身上涌动着80后作家对现实社会独特的思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随着80后作家逐渐成长,他们在创作时所表达的文学取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主要是通过80后文学作品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来的。
二、80后文学体现的人生观
文学首先是表现人的文学,即便是那些讲述动物的文学作品,其最终的价值同样是指向人的。因此,作家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不仅会影响到一部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同时也渗透着作家的人生观。80后文学的作家群体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记忆中没有父母一代的饥饿、没有建设祖国的时代召唤,有的只是单调的校园生活和枯燥的学习岁月。社会阅历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于现实社会少了几许“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老练,却多了几分“十六岁花季”的纯洁。
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们,在摆脱了传统社会种种束缚的同时,也铸就了自由、散漫的人生观念。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一种逻辑层面的合理性,他们找寻到“自由”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实际上,徘徊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生存状态并非始自80后,而是人的一种固有生存态势。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自由是一种理念,产生于西洋历史,曾被认为自明之理,俨若神圣而不可犯。伦理是另一种理念,产生于中国历史,其若为自明与神圣亦同。中国正为先有这种理念起来,听以那种理念便起不來。虽起不來,而屮国人未尝不自由。害就害在这‘未尝不自由上,从此便难得有明确之自由。”[3]
在80后的生活中,束缚他们自由的最大障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者是社会的种种道德规范和伦理束缚,二者是来自父权的掌控。孙睿在小说《我是你儿子》中所设定的情感诉求正是定位于“父权”。通过对于杨帆如何处理自己与父亲杨树林的关系,孙睿为读者诠释了自己的人生观;通过父亲杨树林如何对待杨帆,作者更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是如何践行的。《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以《〈我是你儿子〉:父亲的使用说明书》为题发表了对孙睿的采访,小说并非是作者发泄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更多是对于处在矛盾期的80后们一种善意的提醒。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杨帆来说,成年后的他对于父亲始终处于矛盾交织的情感中:一方面,多年的朝夕相处、多年的养育之恩时刻提醒着杨帆——他是父亲的儿子,这一点永远都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儿子的迅速成长已经超越了父母的既定认识,有时他们并非是那么幼稚。因此,孙睿在小说《我是你儿子》中塑造的杨树林、杨帆父子二人所代表的正是80后成长中最普遍的情感冲突——父子矛盾。
对于从幼年成长起来的人而言,父亲从儿时的偶像到成年的“束缚”、再从中年的朋友到多年后的理解,这似乎是一种既定的模式,从处理这一对矛盾体中我们可以洞悉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小说中有一个场景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成年后的杨帆拥有了自己的工作且有稳定的收入时,父亲杨树林却失业了。老的一代人逐渐淡出了生活的舞台,年轻的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在新老交替中我们看到父子从隔阂到融合的情感变化,没有父子间的激烈冲突,有的只是儿子杨帆心底的一句话:“我是你儿子。”
对于在和平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而言,忙碌的学习、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少了与亲人交流的闲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以及组建和睦家庭的基本定位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笔下创造的文学世界中,也将会贯彻在他们的行为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孙睿等人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们将以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走好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
三、80后文学体现的价值观
在年轻作家孙睿的文学道路上,小说《我是你儿子》的诞生或许只能算作一个阶段而已。透过这部小说,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如何去处理父与子的关系问题,小说文本的语言之下更为深层的是以孙睿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们思维深处的价值观体系。通过这部小说为读者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念在新世纪的回归。
小沈老师买的蛋糕还没有吃完,杨树林用手从上面抠了一块,搁到嘴里,发现酸了。这股酸酸的滋味在杨树林全身蔓延开,他心里想着,刚刚有了恋爱的感觉,现在又失去了,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失恋。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树林感觉心里空了一块,每天都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没办完,但那件事情却没有让他再办下去的机会了,为此,他寝食难安。好在还有杨帆,让杨树林觉得生活依然能够比较美好地继续下去。(《我是你儿子·第四章》)
在小说的结尾,父亲杨树林没有能把小沈老师变成“孩子他妈”。这酸酸的蛋糕正如他的心情一样如此的糟糕,对于他而言,寻找一份新的爱情已经太过遥远,但他并没真正失落。即使是“寝食难安”,他依旧安慰自己“好在还有杨帆”。在杨帆的身上,杨树林究竟看到了什么?孙睿并没有在小说中直接言明,但我们可以从一句“杨树林觉得生活依然能够比较美好滴继续下去”中有所感悟。
对于杨树林而言,最佳的生活状态已经不能实现。于是,他转而将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儿子杨帆的身上。这时的杨帆既没有赚得百万财富,也未能功成名就,有的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这在杨树林看来就已经“比较美好”了。唯一的欠缺就是属于自己的一份新的爱情而已,对于儿子的存在而言,这是可以被忽略的。
在杨帆、杨树林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对于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而言,这是属于他们的最正常、最普通的生活。从《草样年华》中的大学爱情与校园生活,孙睿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于自我价值观体系的建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孙睿的身上,我们分明感到了随着他本人的成长、社会阅历的积淀,他正在将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的一切联系起来。这也正是80后作家们从自己狭窄的生活空间中慢慢走出来,从属于个人的小世界走向属于所有人的大世界。孙睿在对父子之间情感冲突的描写中逐渐向传统价值观体系回归,这是一个主动回到主流价值观体系架构中的例子。但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孙睿的创作丧失了锋芒,那种略带王朔系色彩语言依然占据着小说文本的很大篇幅就是很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舒晋瑜.《我是你儿子》:父亲的使用说明书 [N].中华读书报,2007-08-22.
[2] 孙玉红.《我是你儿子》恬淡而永恒的亲情 [J].文学教育,2008(04).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281.
[作者简介]
朱蓓(1961— ),女,湖北武汉人,本科,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