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南非作家,曾于2003年因作品《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共发表13部小说,而其发表于1986年的《福》也同样为他带来殊荣,该作品被认为是人物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一部。可以说《福》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一种改写,它打破了《鲁宾逊漂流记》中女性缺失的叙事模式,建立苏珊这一女性形象来进行叙事。苏珊·兰瑟通过研究建立了作者型、个人型、集体型的三种女性叙事的模式。《福》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即个人叙事模式来叙述文本故事,以期重新审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并且通过叙述中的多重变化来向读者展示文本的不可信性和作者权威的虚构性,同时也说明了所有叙述都不可能再现历史。
一、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坚持本性和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保持个性独立,是西方文明的价值诉求之一。然而在《福》中人物形象的身份是模糊不清的,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本性。也就是说,作品中作为自我的西方人和作为他者的被殖民者间不存在明确的分别和界限,个性模糊,本性缺乏,这和作品语言的构建有关系。语言理论家麦克·波特曾指出,通过对同一时间语言理论的研究,文章的语言才可以有效地避免诸多因素干扰。语言理论的核心是符号要素,语言理论可以改变符号要素,对符号关系起作用,但是因为符号要素更具稳定性,因而在短时间内语言理论只能够去改变符号关系,形成不同的组织关系,从而发挥作用。音响要素和意义要素共同构成语言要素,二者关系错综复杂,但究其本质,是一种任意性的组合关系,通过二者的组合从而形成语言的实体(关系和意义),进而使得意义之间产生关系链;虽然关系链受语言规律的制约不能随意更改,必须符合历史潮流,带有历时客观性,但是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二者组合所形成的语言的意义就不是确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层含义。
总而言之,库切希望通过变化语言的构建关系来实现自我和他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作品《福》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苏珊和星期五的不确定性身份确实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苏珊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直渴望摆脱自己现有的身份,以一个新的视角去揭示荒岛故事的真相,并抒发自我情感。而对于星期五,他通过种种想象和解释完成了对他者的构建。另外,作者有意改变了荒岛故事的原貌,形成作品的独特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
苏珊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在小说中出现,其内心充满矛盾,对星期五的态度是既有排斥又有喜欢。星期五理解能力的薄弱和西方文化的缺乏,使苏珊感到遗憾和失望,再加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身份的对立,从而排斥星期五;但另一方面,星期五在肢体语言和舞蹈、音乐方面的优势和天赋又极大地吸引着苏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苏珊不断亲近星期五,探寻存在于星期五身上的秘密。对于苏珊和星期五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亦敌亦友”来概括。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有时和睦相处,有时敌对相待,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是敌是友,这正是作品中自我与他者身份不确定性的体现。而造成这种模糊的身份关系的原因是:首先,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对立,作为殖民者后裔的苏珊与被殖民者星期五必然对立、敌对;其次,在西方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被男性比作黑暗的大陆,即被看做是没有主体地位、边缘化的人;作为女性的苏珊和被殖民者的星期五有着相似之处,即同是白人男性眼里的他者。因而在这个层面上讲,二者具有相同的命运,会产生同病相怜的情感,从而成为朋友。通过上面的分析,对于小说中“我”这一称谓,我们应当有更深地理解:它同时代表了具有主体地位的自我和没有主体地位的他者,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地位,在白人男性看来都是“他者”。
作品中苏珊和星期五的身份存在自我与他者的不确定性。在伦理政治观念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身份冲突和不同的两种决定之间的冲突两层含义。在现存的西方秩序和规则面前,星期五作为一个异质和陌生的个体而存在,他要去顺应、改变或者超越现存的秩序,就必须做出不可能的决定。星期五的身份有其天然的合法性,却被迫丧失了公正性。个体决定的冲突能够造出身份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是实现公平、超越现有秩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不确定性因不公平而产生,又去促使公平的实现。换言之,正是有了不确定性,公平公正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作品中苏珊一直希望改变星期五沉默的习性,让他学习西方文化和英语;并且去了解他是如何沦为被殖民者的,为何甘愿做奴隶。但是事与愿违,最终星期五的沉默并没有被打破,身份的不确定性依然保持着。总而言之,作品在对二者身份不确定性的描述过程中,不仅揭示出了自我和他者的根本对立,还证实了他者的存在对于获得自我的主体性的重要性。
二、男性权威面临挑战
在18世纪的欧洲社会,男性有着绝对的权威。《鲁宾逊漂流记》通过鲁宾逊这一白人男性来展开叙述,表现出西方文明在面对原始文明时的优越感。而库切在作品《福》中一改以男性为主体的叙述模式,加入了女性苏珊为叙述者。作者还在书中有意增加了白人作家福先生,并使其写作权威受到苏珊的质疑。另外,作者一改《鲁宾逊漂流记》中星期五忠实顺从的特点,将其改造为一个神秘的沉默者。作者希望通过被边缘弱势群体权利的强化,对白人男性权力的弱化和质疑,来撼动白人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在库切笔下,《鲁宾逊漂流记》中企图通过各种形式来记录生活,努力保持其话语权的鲁宾逊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变得缺乏斗志、反抗精神,没有生活激情,习惯于枯燥封闭的生活;颓废沮丧,没有表达的欲望,丧失对话语权的执著坚持,成为一个沉默者。他对话语权威的放弃,对生活毫无欲望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作为殖民者权威的放弃,对白人男性权威的放弃。
《福》几乎全部的情节都是以苏珊的视角开展的,通过她的讲述、日记和书信等形式得以完成,苏珊成为小说叙事的主体,而作家福则处于一个若隐若现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打破笛福荒岛故事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作为小说叙事核心的荒岛故事存在着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一是苏珊讲给作家福的亲身经历;二是作家笛福要创作的故事;三是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虽然存在三个版本,但是它们在可信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鲁宾逊漂流记》中克鲁索关于海岛历险的故事,在苏珊的亲身见闻面前谎言暴露了,事实是海岛自然环境恶劣,并非如克鲁索所讲一样环境优美;其次,是作家福在和苏珊的争辩中说出了自己创作的故事并不真实,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文学作品首要目的是去吸引读者,而故事的真实性是次要的,因而他所讲的故事必然与事实的真相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可以知道,只有苏珊的亲身经历最为可信。此外,在三个版本的叙述过程中苏珊始终保持话语主体地位,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目的是为了挑战殖民主义文学中的男性权威,改变男性叙述主体的模式。然而,尽管苏珊的故事是最为真实可信的,但她也无法把历史完整地再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星期五的沉默使得她在荒岛的这段经历存在许多谜团,另一方面是因为苏珊本人在讲述荒岛故事时的有意回避和选择。虽然她一再声称她和星期五截然不同,但是她对于有些经历进行了选择性的加工,使得事实不能够完全再现。如果荒岛经历的事实存在的话,那么必然存在唯一的真相。但是,无论是苏珊的亲身经历的讲述,还是作家福的创作故事,抑或是笛福的前文本《鲁宾逊漂流记》,都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
由此可见,不管是笛福的自称毫无半点虚构的事实记载,还是苏珊亲身见闻的真实讲述,都不是可信的,更别提作家福创作的故事。由此作品向我们传递出作者的权威是虚构的这样的讯息。此外库切通过《福》的创作还传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小说的创作要由多个作者共同参与,或者是话语流传在不需要作者的情况下完成,而不是特定的某位作家独立完成。这是库切的贡献所在,他由此构建出一种有益的文化现象,消解了作者的权威,留给读者阅读的智慧。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指出: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一种文化,其中话语的流传根本不需要作者。不论话语的地位、形式或价值如何,也不管我们如何处理它们,话语总会在大量无作者的情况下展开。”事实上,库切主张文学的创作作者应放下权威,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填充和扩展故事情节,从而使得作品充满张力和弹性,实现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质疑:小说《福》中众多人物当中完成写作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又是如何凭借他的话语权来实现创作的?他的创作是真实可信的吗?对于这些疑问贝克特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说:“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某人说,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写作理念的支配下,写作摆脱了与写作行为一致的固有准则制约,打破了写作主体嵌入文本话语的写作模式,从而形成在文章开篇后,写作主体就放弃了权威地位而逐渐消失,并且将话语权让位于其他需要的个体。因此,我们应当对写作主体消失而产生的空白进行重新审视,并着力在这个空白的空间找到作者与作品的分界线,重新构建新的叙述模式。《福》通过苏珊这一女性叙事主体来消解殖民文学中作者的权威,体现了库切对作品和作者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三、结 语
库切的小说《福》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引入白人女性作为叙事主体,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真实观的挑战和颠覆,是对历史写作中权力结构的揭露。作品力图通过质疑挑战白人男性作家的权威性来赢得女性的社会话语权利和唤醒黑人男性,最终实现其消解权威,解构霸权,为白人女性群体和被殖民者寻求话语权和赢得公平社会地位的创作主张。
[参考文献]
[1] [南非]库切.福[M].王敬慧,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2] [南非]库切.夏日[M].文敏,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225.
[3] 段枫.历史的竞争者——库切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当代外国文学,2006(03).
[4] 高文惠.库切的自传观和自传写作[J].外国文学评论,2009( 02).
[作者简介]
刘琪(1979—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英语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