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师教学生学的应试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转变观念,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中九年级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都在一个平台中学习,没有基础知识薄弱的影响,而在于思维的诱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如在序言教学中,我从两个充满神奇的魔术开始,一张白纸上,喷上一种无色液体后,它就会变成红色。点燃预先处理过手帕,手帕上着火,但手帕烧不坏。告诉同学们,这就跟化学有关,此时学生对化学充满了神秘感,从而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化学到底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呢?带着这些悬疑,我和同学们拉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学生们听得特认真,教学效果特好。针对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感的特点。老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学生扫除学习化学知识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的过程。
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过程
知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未知的知识,同时知识也需要一个有效的记忆。怎么样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梳理非常重要。初三化学知识虽然是入门,但是比较零碎,内容较散,条理性规律性没有高中化学强,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初中学生是才开始接触,已有的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凤毛麟角的;尤其是化学的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雜,有时更抽象,难以用直接、简明的重现,往往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了阻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指导学生,向学生讲明需要记忆的内容,以及记忆此内容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形象化的比喻,化难为易,同时要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得出结论,并进一步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如利用谐音、编选歌诀、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又如记忆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统一要求,按色、味、态、密度、溶解性这个顺序记忆,便于前后联系对比,增强记忆效果。元素符号的书写浓缩成一“大”二“小”,和盐酸反应的盐概括成“1”+“1”,和硫酸反应的盐概括为“1”+“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用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达到记忆的目的。
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验是学生观察未知不能想象世界的最好方法。如节日焰火:将金属粉末铁铝铜镁混合后点燃;或者是变色实验:采用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溶液(先在纸上喷,再在试管中做)。这些现象都不是生活中所见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凭教师讲解,说明,学生始终停留在想象当中,并不能成为实践过程,这也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的初衷。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达到综合性素质的培养,需要加强化学实验的练习,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定义和化学概念,获得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全面的技能。同时,为了加深记忆,而且在学生好奇的环境中加深,教师应该是乘热打铁,追问化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问同学擦火柴时有怎样的现象?用茶杯到水槽中盛水时,为什么有气泡产生?烧煤球炉时,为什么先点燃纸,而后再放木材或其它秸秆类的,最后才放煤球?怎样将烧得很烫的煤球炉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炉灶里的铁叉为什么越烧越短呢?等等诸如此类的发生,对这些从未见过的化学现象,学生的好奇欲望是不止境的。学生这时会不断的想,同时还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是用知识的引导学生继续朝着知识点去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增加动手能力,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新时期,要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在快乐的环境中传授知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知识的认知过程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现寓教于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