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前些日子,亲眼目睹一初中生像打贼一样的用沉重的书包抡向自己的父亲。老师纷纷议论说:“现在的孩子真“坑爹”啊。笔者不仅想到我们初中班主任面对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坑爹”,而是“坑国家”“坑社会”。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芮永红老师的报告《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我深受启发,从芮老师的身上,特别鲜明地体现了“优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严父 、慈母、挚友”。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浅谈班主任如何像严父、像慈母、像挚友一样引导这群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走过这段“雨季”,让他们在公正严明、宽松自如、轻松活泼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健康地成长。
一、像严父一样的爱学生
1.严格而有温度。我们初中生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被社会上负面的东西欺骗或侵蚀。这就需要有一个严格教导的人:让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抗拒诱惑,正确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严父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严格教导者,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交友上都是严格要求,不许他们做这事,说那话,交这友,穿那衣,而且他们是权威的、勿容置疑的。但是严父有时又是那么细心,天冷了提醒孩子该加衣服了;天黑了悄悄帮孩子把书房的灯开亮;吃饭时不忘提醒孩子荤、素要合理搭配。我们班主任也要像严父一样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这个“严”不是严厉、严酷、冷面无情,而是怀揣一颗父亲的心去触摸学生的灵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困。他是有温度的、让人感觉温暖的。
以前任教班级开学第一天就见到这样一位女生:留着很长的刘海,将眼睛全部遮住、颈上带了一条很夸张的项链,浑身上下带着一股“太妹味”。于是我跟她说:“请你明天剪掉刘海,摘下项链”。她听后目无表情地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早上我走进教室看到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打扮,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午饭后,我让她到办公室,她站在我面前用一种挑衅的眼光看着我。我说:“昨天我说的话,你听到了吗?”“听到了”她不屑一顾的回答道。“那你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我再问。“不愿意。”她还是心不在焉的回答道。这时候我出其不意地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下将她的刘海剪掉,同时剪断了那根夸张的项链,她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做完这一切。等她平静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心平气和的谈她在小学时的表现,聊到目前她的状态。慢慢她身上“焕发”出的那股怒气消失了。但我知道就这一次她还没有真正的走出来,需要我随时拉她一把。后来,我又一次、两次地找她谈心,一段时间后她改掉了身上那种“地痞”般的打扮和习气,学习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但学生本无过,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等不良品格,学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的品性,都不是学生本身所固有的。我们班主任要作为学生成长正向的助推力,当他们犯严重的错误时,应该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并让他们对所犯下的错误承担后果。做到“严而有爱”,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制服学生,而是让学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
2.宽容要有有原则。父爱是宽容的,如果我们能站在父亲的角度和学生相处: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分训斥,多用大拇指,就会少用小拇指。发自肺腑的表扬远比冷冰冰的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恰如其分地批评不仅能让学生认识错误,更能让学生改正错误。但宽容不是纵容,而是灵活处理;宽容不是迁就,而是沟通与交流;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求同存异。在管理中做到宽严结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曾有班里学生特别喜欢给老师和同学取绰号,甚至说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可以拍一部西游记。刚听说这事我很生气,但转念一想,我应该先听听学生的说法。班会课上我问道:“听说你们给老师和同学都取了绰号,绰号有多种多样的意义,例如陶渊明因为爱菊被人称“菊花神”,现在就请你们先谈谈怎样给老师取绰号的?”学生见到我并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就七嘴八舌地聊了开来,从学生的话语中,我领悟到原来他们是根据我们老师的形体特征而取的,也不存在多少的恶意。后来我又说:“每个人的名字也只不过是一种称谓,一个符号,是为了区分你、我、他的。而绰号则是另一个别有意味的名字,其含意或褒或贬、或含蓄或露骨、或委婉或直率。被取了绰号的人之所以对某些绰号反感是因为很多绰号常常蕴含了恶意的攻击、甚至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现在你们来对照一下班级里同学的那些绰号,看一看:哪些绰号是无伤大雅的?哪些绰号是有损人格的?哪些绰号容易引起别人误解?哪些绰号既生动形象又诙谐幽默还温和善意?最后我总结说:“很多同学给人取绰号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不道德的,今天就“罚”大家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写下来,分析一下哪些绰号取得最有艺术性?你表现在什么地方?”这场“绰号风波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解决了。
我们知道没有处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我们应多一些宽容,同样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教育家陶行知对学生的处罚是用了3颗糖,他们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
3.博爱且有民主。父爱是公平的、博爱的、民主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公平的、博爱的,有着父亲般宽广的情怀,带着父亲般强烈的责任感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管每位学生只是班级的四十几分之一,但对一个父亲来说,却是他的百分之百。更要去掉现实生活中功利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袒护优生,不漠视后进生。
其次班主任是民主的,在我的班级里,我让每个学生都带“长”,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权,让全体学生共同制定和执行班级公约,班干部实行民主竞选,各类优秀学生的评比都是实行民主选举。这样做既能增强了每个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又能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班主任也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道管理班级,为管理班级共同出谋献策。让自己融入班集体中,既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让学生感到老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老师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二、像慈母一样心中装着学生
1.用母亲般的温柔呵护学生。母亲的教育往往是温柔的,像春风一样让人敞开心扉,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很多时候应是温柔地给学生讲道理让他们在平静、祥和地气氛中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和谐的个性。反之学生犯了错误、成绩不佳,我们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责骂,那他们的性格会扭曲,渐渐养成逆反心理。学生会从老师那里学到责骂甚至是打人的本领,根本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会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将拳头挥向同学甚至是家长、老师。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先天口吃说话含糊不清,右手还略有残疾,只能左手写字,成绩很差,最让人反感的是他经常要打其他同学。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和妹妹都住在市区,把他留在乡下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他的心理有些扭曲。了解情况后,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找他聊聊天,问问他的生活情况,当他犯错误时更是耐心的听他解释原因,而不是不明原因的将他骂一顿。一段时间后,他在周记中写道:“很少有人耐心的听我讲话,特别是我犯错误时,老师愿意的。以后我不在打架,为老师争光。”从他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转变。
2.用母亲般的关怀感动学生。班主任对学生在校时间要关注外,在生活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母亲般的关怀。我们学生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家庭:或单亲家庭,或留守孩子,或富裕,或贫苦……我们的学生也是各式各样的:有聪明活泼的,有自卑内向的,有捣蛋调皮的……他们都聚集在我们学校,我们班级里,每天在我们老师的教诲下学习生活,因此我们的学校、班级应该健康向上、充满温暖的。老师对他们充满母亲般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学生人品的信任, 是对学生的公正和平等, 是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像他们的第二个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有学生病了,给他们一杯冒着热气的开水,一粒药片;天气变了,提醒他们注意增减衣物;发现有学生情绪不对劲, 及时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教师给予学生母亲般的关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给予学生温暖,学生也会将温暖传于其他同学和老师。这样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社会才充满温暖,而不是老人倒在路边没人理,孩子跌在地上无人扶的冷酷无情的社会。
3.用母亲般的教诲感化学生。当然,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 责任更重一些、更硬一些。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上最难做到两样事情,一是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而班主任就是要做到将正确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大部分能欣然接受母亲的教诲,因为母亲在教育中饱含了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爱的力量让孩子成长,让孩子懂事。班主任的教育中也要让能对学生灌注母亲般的爱,而不是无情的斥责,无端的猜疑,无理的苛求,空洞的说教,那我们的教育肯定是成功的。
班里一位学生曾与一位老师发生了争执,随口就说我再也不学你这门课了。我赶紧找他来了解情况后,并真诚地跟他说:“今天发生的事情逃避是不能解决的,首先你有错误吗?”学生说:“有”我接着说:“如果一个老师对你的错误熟视无睹,那是在害你,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老师就像你妈妈,因为爱你,才批评你,老师是希望你成才,希望你懂事……”一番发在内心的教诲,让他打开了心结,也主动的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4.用母亲般的笑容温暖学生。每位母亲对刚进家门的孩子总是面带微笑的,学生看到母亲的微笑时,他们的心情是放松,内心是喜悦的。但我想学生进入校门第一眼看到的老师很多是板着脸孔的。青春期学生的内心很敏感,情绪不稳定,老师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无意而为,他们会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对后进生,更要投以慈母般的微笑让他们不再因成绩差而畏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爱他们的。
三、像挚友一样帮助学生
1.做学生的朋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灵是敏感和脆弱的,心理上特别希望得到的是肯定和尊重,他们渴望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这个角色,班主任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班主任能放下架子把学生当成朋友,懂得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那么学生也会与你无话不谈,视若知己,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心灵的轨迹,成长的足迹,很多问题就可以消失在萌芽状态。
一天,班里的一个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很多时候就像我的大朋友,今天我要把埋藏很久的心思说给你听,一段时间来我的的脑子里总是浮现××人的影子,想甩都甩不掉,我也不敢与我妈妈说,她只会痛骂我一顿……。老师你帮我想想办法,让我抛开××,变成原来的我,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这确实是青春期孩子的易出现的现象:对异性有好感,无心学习,沉迷网恋,……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这些问题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老师的喝斥、惩戒、吓唬都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那么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体验,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学生信赖你,向你敞开心扉,只要学生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另外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见识广,敢于对家长和老师发表自己看法,不再是唯你是从。当我们能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我们能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能耐心地倾听他们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和我们争辩,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慢慢地引导,逐渐地让他们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2.做家长的朋友。曾看到过这一段话:学生是一片茶叶,家长是沏茶的水。班主任要想对学生了如指掌,因材施教,就得耐心细致地品尝从小到大“浸泡”着他们的这杯“水”, 即班主任与家长能够像朋友一样友好地交流沟通。因此无论家长什么原因到学校 ,班主任应像对朋友一样微笑地递上一杯水,端上一张凳子,说上一句亲切的话语来拉近自己和家长的距离。让家长在我们面前没有压力,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同时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好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股力,这两股力只有是同向时形成的合力才能够更好的带着孩子驶向那胜利的彼岸。最重要的是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长远和终生发展,这样才能让家长和班主任能够理性长谈。
班上有一位学生非常懒,什么作业也不做,家长来校后我与家长说明学生近期在学校的表现后,那位家长听后说:“这孩子是不爱学习,我准备让他初中毕业后学一门手艺,那些工头赚的钱也不少。”家长的话明显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合。我不急不慢地说:“三十六行确实行行出状元,您看到的是那些有着认真、执着的态度的“状元”,而那些懒散的手艺人一辈子只能做徒弟的活。目前您孩子一定要老师盯着他才能完成作业,说明他的问题不在能力上,而是态度上不认真。所以我希望,你们家长能够和我们老师合作,督促他认真地完成作业。转变他做事的态度,说话说‘三岁看八十将来他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将会更可怕……那位家长听后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后来我们又交流了如何督促孩子学习的一些方法等等。家长欣然接受了我给他的建议,以后碰到什么问题也愿意与我交流。
有人曾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对方的心灵大山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决不会回答“我爱你!”。我们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像严父一样有着山一般的庄严,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像慈母一样有着水一般的柔情,让孩子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像挚友一样有着风一样的熨帖,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放飞,那我们的学生也会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理解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