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作者所极力突出的人性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是一致的,他所追求的精神信仰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足可见其社会价值。
一、当代文学社会价值的整体特征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将作者所追求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诉求寄予于文本有着悠久的传统。我们可以在古人强调的“文以载道”中找寻到其历史源头。发展到今天,在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人生观更趋多元化的时代,一部作品是否能够保有适度的社会价值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认为,所谓“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对社会问题、人生道路和人性本质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展开深入思考的作品。从较为宽泛的意义层面而言,凡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模式以及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团结在相对统一的价值诉求之上,这样的价值表达都可以称之为具有积极影响力。如果将这一定义的范围进行适度紧缩,仅仅是从较为狭小的意义层面而言,我们可以把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国社会发展的改革题材作品作为这一类型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诸多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都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
首先,在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们能够感受到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色彩。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诉求与审美判断,将直接决定这部作品能否被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必须要能够将特定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凸显其价值诉求。其次,文学的核心仍然要落脚于艺术性的本质诉求。虽然社会价值的表达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但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政治教化的层面,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场景的真实具体,人物形象的丰满可信,语言的质朴纯真来凸现其政治性,即通过艺术形式来传递政治理念。”[1]因此,我们往往能从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信仰的执著和对国家的忠诚。即便是从批判丑恶的角度展开描绘,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再次,文学作品本身所蕴藉的人性之光的教育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作者借助于文学文本所传递的人生激情与理想追求,对未来的梦想、历史的荣光以及对社会深沉的爱,教育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者不仅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更能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最后,还有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是,社会色彩太过直接、太过浓厚的作品往往会弱化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文本时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为读者呈现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文学作品,只有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作品的生命活力才会展现得更为强烈。
在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上述四点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这篇小说的情感定位来说,批判“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桎梏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吻合的。同时,小说中的姚梓富、刘玉田和卫彪等审美意象的出现,不仅带有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更是对于社会上某种类型人物命运的烛照。跟随作者,读者看到了一个徘徊在现实与未来、理想与欲望之间的山村。作者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进行了如解剖刀似的透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
二、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小说没有对山村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做太多的描绘,作者紧紧围绕着卫彪以及卫彪身上的红袖标展开深入的讨论,用历史的影子去为读者呈现全新的山村生活。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小说中那个特殊的时代给中国人从精神到肉体带来的折磨。小说的存在正好从一个侧面弥补了这种遗憾,李亮正是借助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了解,在虚拟的世界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文学世界。“真正的当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具有对现实加以总体化的叙事能力,由此,它创造出一种关于现实以及我们与现实关系的崭新理解,它重组了我们日常的零散化的经验,并超越了个体的狭隘的经验的限制,从而打开了重新认识现实、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重新感知现实的可能性。”[2]
近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坛不断涌现着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构筑桥梁的文学作品,李亮创作的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正是这样一部超越了传统历史题材,具有批判性视野,能够帮助人们在历史的迷雾与现实的困惑中找寻到前行方向的灯塔。小说围绕着姚梓富、刘玉田以及姚梓富的“爱犬”卫彪展开。在一只极为普通的狗身上,我们看到了气势熏天的姚梓富,领略了刘玉田的阿谀奉承,见到了卫彪的转变。在这些人物和角色的身上,作者向读者暗示了一种特殊的人格。这些人原本也和生活在山村的人一般淳朴、善良,但社会的变革使得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被勾引了出来。于是,他们的身上就再也找不到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存在。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性格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对权力的渴望。众所周知,“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有人甚至认为,人一生的成败取决于性格,毋庸置疑,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起决定作用”[3]。由此我们了解到,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正是把姚梓富、刘玉田等人放置于特殊的时代话语之中,让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起伏与人生经历都和大的时代背景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在他们获得了人生的辛酸苦辣之后,最终回归到了一切的开始。
一位调皮的英语教师,用了一句诙谐的话,概括卫彪这段天上地下变化之阅历:“这只伶俐的棕色狐狸跳过一条懒惰的狗!”人们不能懂其意。老师笑笑说,在这个句子里,包含了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哩!
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小说中是借用那位调皮的英语老师说出来的。无论是姚梓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迅速窜红,还是刘玉田紧紧跟随姚梓富所取得的成就,所有的荣光都只是短暂的绽放,他们在欲望的催动之下不断前进,却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最终将归于伊始。
作者对于小说中各色人物的描绘最终都落脚到卫彪身上的“红袖标”,在这里凝聚着姚梓富的权势、刘玉田的欲望。他们或者是将证明自己影响力的载体放置于卫彪的身上,或者是将自我获得权力的载体等同于卫彪的待遇,却不知道这一切最终都要成为黄粱一梦。正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人文主义的特殊情怀去烛照所有的这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里,曾经的人性被抛弃,剩下的只有现实的碎片而已。
三、人生信念的不同理解模式
单纯的社会并不能等同于文学文本所发挥的作用,二者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价值取向。最为核心的一点在于,文学作品具有直观可见的对人生信念的不同理解模式。“社会在教育目的上侧重于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培养,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社会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由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所组成。”[4]
果然,姚梓富调往县里的当天晚上,刘玉田就召集有关人员,成立了一个养狗小组,由他担任组长,进一步加强对狗的监护与饲养,接着又起草了一个养狗文件,内容包括:半个月内,要在全公社十八个生产大队做好宣传,让一万七千九百多名社员、学生、教员以及其他人等,依照相片认清卫彪;下一步,再宣传卫彪的光荣革命战斗史。为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刘玉田进一步强调说,从某种角度上讲,对待卫彪的态度,就是对待姚主任的态度,或者干脆说,就是对待红色政权的态度。他又派人为狗建了一个新窝,窗安玻璃,门设栅栏,顶挂电灯,床铺被褥,还让人定时为它打扫卫生。卫彪生活得越是优哉游哉了。
对于卫彪来说,它或许从来就不曾明白为何自己的生活能够在一夕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切的背后,生活在山村里的人或许也仅仅是认为这是为了“革命”。对于这一切的领导者刘玉田来说,自己亲手操作的这一切绝非是简单的革命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向姚梓富表达自己对革命的热情、对领导“家属”工作的重视。读者或许早已经看明白,所有行动的背后只有一个因素在发挥真正的作用——“权力”。
对权力的渴望是每一个人都无法真正从内心深处拒绝的,他们所能够做的仅仅是坚持自己的一份良心和操守而已。在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对权力的追逐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权力回馈的同时,也不能不保留一份敬畏之心。拥有一定权力的姚梓富时刻不曾忘记宣扬自己的地位,但对于某些事物也有着忌惮之心;刚刚拥有较小权力的刘玉田则不然,权力对他而言是新鲜的,他还沉浸在享受的愉悦之中。正是采用这样的表现方式,我们了解到了文学文本所塑造的反面形象,从中读者可以获得人生信念的升华。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能承载所有的文化责任,但他所能够发挥的社会价值是无法忽视的。
四、结 语
仅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社会价值的研究属于文学文本研究的外在范畴。对于作家而言,作品社会价值的解析建立在他对人生、对社会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当作家经历了社会的磨砺、感受了人生的沧桑,才能透过层层的迷雾获得精神的升华。一部作品的社会价值需要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摸索,更需要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洁超.“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J].电影评介,2010(16).
[2] 刘复生.什么是当代文学批评——一个理论论纲[J].南方文坛,2011(01).
[3] 欧阳斌.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J].中国文学研究,1998(04).
[4] 袁晓辉.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于鹏(1970— ),男,河北承德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