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翩然
[摘 要] 对近年来国民图书阅读情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数字阅读必然会对纸本书的零售产生冲击。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对个人和机构两类销售对象的对比,得出图书馆应成为出版社今后纸本书主要销售对象的结论,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应该和图书馆建立共生共荣关系。最后,从研究图书馆及其读者需求、介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出版图书馆学著作和图书馆藏书目录、招聘图书馆专业学生四方面提出出版社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国民阅读 出版社 图书馆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51-04
[Abstract] Analyzising the national book reading survey, we found that: digital reading will inevitably interfere with retail paper books. Therefore, libraries ought to be the main sale object instead of the individuals, presses should establish the symbiotic co-prosperity relations with libraries. Finally, we supply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presses such as studying the needs of the library and its patrons, joining the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publishing books of library science and catalogs of libraries, hireing graduates of library science.
[Key words] National reading Press Library Development strateg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世界读书日”,将一年能否读一本书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我国对国民阅读的状况也非常关注,为更好地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开始组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提出“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标,以测量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1]。至2012年,对全国国民阅读情况的调查已持续开展了10次。
1 近年来国民图书阅读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近5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率的调查数据可发现以下现象(详见图1、图2):
(1)国民综合阅读率在徘徊中有所提升;
(2)国民图书阅读率平稳上升,国民人均纸本书阅读量呈现大幅滑落、后稳步抬升的趋势;
(3)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2008年24.5%增长至2012年40.3%,增长幅度较大,并有趋近国民图书阅读率态势;
(4)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年增长率在60%以上,发展势头迅猛。
图1 2008—2012年国民图书阅读率、综合
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比较
图2 2008—2012年国民人均纸本书
和电子书阅读量比较
(注: 2010年之前的调查问卷中没有涉及对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的考察。)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纸本书等传统出版物仍是个体读者所钟爱的阅读主体,但照此趋势,数字阅读带来的较低价格和便捷阅读体验则有望成为阅读方式发展的主流,这必将带来电子书的销售浪潮,无可避免地对纸本书的零售产生冲击。
在读者纷纷将购买力转向电子书市场的趋势下,传统出版业除了发展数字出版、电子书生产的业务外,也不应放弃纸本书市场,在此情况下,针对现实状况,更新意识、明确主要销售对象、调整销售策略,才是发展的上策。
2 纸本书的主要销售对象分析
2.1 个体读者不适宜作为纸本书的主要销售对象
图书销售对象有个人和机构两个大类。出版社将纸本书以零售方式卖给读者,决定读者是否购买纸本书的最大原因是其对书是否喜欢、以及喜爱的程度。出版社的选题策划的工作就是揣测能够引起读者兴趣、赢得读者喜爱的主题。然而,编辑对读者兴趣的猜测并不总是准确的,使得纸本书的出版盲目性较大,往往不能够实现出版意图。
图3显示图书零售整体码洋规模的逐年增长,但同时,历年累积库存则从482.92亿元飞涨到目前的884.05亿元[2],随着图书数量、种类的增长,库存图书也越积越多。
图3 2010—2012年图书零售整体码洋规模
(资料来源:开卷公司历年发布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
由此看来,出版社如果继续以个人为主体,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甚至可能会愈发严重。因此,以个人为主要对象的销售策略应该调整。
2.2 图书馆应成为纸本书的主要销售对象
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由2007年198.96亿元增至2011年392.6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基本翻了一番[3]。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投入,更为图书馆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图书馆在科研保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着“普遍均等”的原则,以图书、期刊等的免费借阅为主要职能的公共图书馆甚至已经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
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就应考虑将纸本书出版、销售的主要目标群体定位于各类型图书馆。既然考虑将图书馆作为纸本书的主要销售对象,就首先应对图书馆事业现状有所了解。仅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2.2.1 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如图4所示,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数逐年递增,且增长幅度由2008—2009年的7.32亿元,发展为2011—2012年的17.85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可见,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愈发重视,支持力度逐渐增强。
图4 2008—2012年全国各级财政
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4日第5版《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报道数据整理。)
2.2.2 公共图书馆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文献资源的拥有量和利用率
近5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由2008年55064万册增长至2012年78900万册,增幅达43%,年均增长5959万册;从年际增长量来看,由2009年较前一年增长了3457万册,至2012年较2011年增长的9181万册,有了很大提升(详见图5)。
图5 2008—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4日第5版《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报道数据整理。)
与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不断完善相适应的,是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如图6、图7所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总外借册次在近5年里有了极大的增加,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
图6 2008—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4日第5版《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报道数据整理。)
图7 2008—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外借册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4日第5版“中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达3076个”报道数据整理。)
与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发展势头相当,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的增加也带动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均以文献资源的拥有作为基础开展各类活动和服务,图书馆对纸本书的大量需求是必然的,这就从图书馆的角度要求其与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纸本书的“购买大户”,图书馆对出版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图书馆有很多藏书读者未必会借阅,但必须被列为馆藏资源,这使得出版社不必像对读者那样费尽心思揣测其喜好,只需要提供种类繁多、主题全面的图书即可;
(2)很多精装本、大码洋、大部头图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讲过于昂贵、无法承担,但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主体机构之一,购买、收藏各类具有系统性、大部头的图书是重要选择,这样就保证了出版社销售的相对稳定和提升、出书卖给图书馆的风险也降低许多;
(3)无论何种类型的图书馆,其馆舍、书库的空间有限,为保证藏书的质量,定期的剔旧工作也使得图书馆对纸本书产生大量需求,这就为出版社提供了市场。
因此,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出版社和图书馆应努力建立共生共荣关系。出版社必须意识到,图书馆一直是、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也必将是出版社纸本书产品的销售对象主体。因此,出版社应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将工作和选题策划的重点放在满足图书馆的需求之上,建立并保持与图书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谋生存、共同发展。
3 出版社与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策略
随着纸本书出版数量的剧增、出版社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出版社成为图书馆的馆配商、开拓并发展图书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凸显,如何使其成为重要的购买力、如何让各类型图书馆成为纸本书产品的重要销售对象,我们认为,研究图书馆、适应图书馆、配合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从以下4点着手。
3.1 了解、考虑图书馆及其读者需求
图书馆馆藏价值体现在能够被读者所利用,读者的特点及需求是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选题策划等过程中,出版社应充分考虑到各类型图书馆及其所服务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出版图书,增加被图书馆采买的种类和数量。
3.1.1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年龄结构、教育水平、从事职业等差别较大,阅读兴趣多样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侧重于通过多种类的图书为读者普及知识、让读者放松休闲,以实现促进阅读的目的。基于此,出版社应在图书订购会、现场采购中向公共图书馆采购人员提供多种类的图书,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一站式”采购。
一般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人群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对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去公共图书馆读书、看报也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应针对老年读者阅读偏好,出一些养生、保健、兴趣培养类图书,供公共图书馆采买。
少儿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对少儿服务的主动性在增加。出版社可增加少儿读物的出版,主要形式、题材应依据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特点确定,如面向低幼龄儿童的绘本图书、触感图书;面向学龄前儿童的识字卡、童话书和浅显易懂的科普书;面向小学阶段儿童的动漫书、思维训练类的益智游戏书;面向初中阶段少年的名著、百科类图书、小说等。
3.1.2 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则可分为教师读者、科研人员读者和大学生读者,高校的专业分类细,各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需要较为前沿、权威、专业的图书,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注重学科专业性的体现。出版社应把握这一特点,在图书订购、现场采购等过程中重视向高校图书馆的采购人员提供本社出版的专业性较强且价格适中的图书。
3.1.3 农家书屋
在纸本书零售和图书馆馆配遭遇瓶颈导致出版社库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发起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家书屋”工程是众多出版社销售额的另一增长点。
相较于图书馆,农家书屋与出版社天然具有“亲缘”关系,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4],更是落实了出版社和农家书屋相伴相生、互相扶持发展的关系。因而,出版社应尽量资助、参与编制必备目录、基藏书目、推荐书目、导读书目,在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中注重提供种类丰富、主题覆盖面广、性价比高的图书。
3.1.4 全民阅读活动
2006年中宣部、文化部等11部委共同向全社会发出关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5],自此,全国各地、各类型、各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纷纷热火朝天地举办开来。全民阅读活动多由图书馆主办、或多选择在图书馆进行,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大量图书,因而也带来了图书出版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出版社应把握这一机会,出版多种能够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图书。
3.2 介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编制阅读推广书目
前文提到,全民阅读活动多由图书馆主办、或选择在图书馆进行,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大量图书,因而,出版社可以把握这一契机,介入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编制阅读推广书目,提高纸本书的销量和自身的影响力。
多数全民阅读活动都将发布推荐书目作为重要环节。出版社参与活动中推荐书目的编制,除了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自身也可从中研究全民阅读以及读者阅读需求与兴趣,把握出版方向,选择合适的题材,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6],而根据大众需求推出的优秀书籍本身又成为编制推荐书目的基本条件。
就具体做法而言,出版社既可以独立举办活动,推荐本社精品书籍;也可以协助全民阅读的组织方,提供人力、物力等资源,编制符合活动主题的推荐书目,并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宣传优势加以推广。
3.3 出版图书馆学著作、图书馆藏书目录,拉近与图书馆的心理距离
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在进行图书订购、现场购买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出版社的出版物目录、样书。如果出版一些如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实践工作等主题的书,或者为图书馆出版藏书目录,将其印在出版物目录或摆置在样书区中,自然会吸引图书馆采购人员的目光,使其产生对该出版社的亲切感,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方便图书采购洽谈、预订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招聘图书馆专业学生
图书馆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对图书编目、图书在版编目进行过系统、深入学习,进入出版社之后可以较快适应工作;此外,图书馆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需求,能够为出版社图书选题、销售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以更好地适应图书馆市场。
4 总 结
在国民阅读开始朝向数字化方式发展、图书零售仍需要费心揣摩读者爱好的时期,出版社与图书馆结成共生共荣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各个出版社必须开发并保持住自身的选题特色, 分析图书馆及其读者需求,找准销售渠道,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销售策略,从而在图书馆馆配市场中觅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图书馆获得双赢。
注 释
[1] 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EB/OL]. [2013-09-0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f69e010003h9.html
[2]2012年发行单位历年累积库存近900亿元 库存量远远跑赢销售[EB/OL].[2013-08-20].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3_07/23/27808534_0.shtml
[3]文化部:十七大以来文化事业费投入年均增长20%[EB/OL].[2013-08-20].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6/25/t20120625_23434128.shtml
[4]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3-8-2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9/19/content_16506878_2.htm
[5]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6]乔丽.全民阅读与大众出版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2(8)
(收稿日期: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