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法网,距李娜加冕法网冠军,已有两年。由于李娜,再加上之前的张德培,法网在华人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媒体在不厌其烦地寻找今年、去年和前年的异同。去年,她以卫冕冠军的身份驾临罗兰·加洛斯,享尽荣华,同时也身负巨大压力。今年,卸下包袱,一切从头开始。“去年我的压力来源于卫冕冠军的称号,这种感觉有些尴尬,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要面对无数摄像机。”除了心境,今年李娜另外的变化是搭档。事实上,这三年参加法网,他的教练都不同,2011年是莫滕森,2012年则是丈夫姜山,2013,卡洛斯。
对于纯粹的球迷,成绩是最坚硬的真理。自去年八月辛辛那提与卡洛斯携手,李娜的成绩触底反弹,直到今年澳网拿到亚军。给人的印象是,李娜将攀上另一座高峰。不过,中国人直线上升的期望值,却有些经不起红土赛季接连输给凯斯、扬科维奇这样选手带来的失望感。
但是,旋即,在2013法网首轮,她又击败了号称红土之王的西班牙人加里奎斯。而从以往的战绩看,加里奎斯乃是李娜的克星。
职业比赛就是这样,比赛稠密,输输赢赢,循环往复。赢了,奖金;输了,从头再来。
当然在中国,很多人关注网球比赛和四大满贯,也不是因为比赛的魅力,而是因为李娜。对于中国来说,李娜的比赛早已超越输赢。其实,作为一个英雄,败局对身体和心灵的考验,远比一场胜利更具有强烈魔力,西方人就更加崇拜饱受磨难的榜样。
虽然,中国人大多有一个一夜暴富的梦想,但大多人也明白,真正的个人奋斗不是大乐透。
李娜就是这样一个符号,勾勒出了中国年轻人个人奋斗的线路图,并且,是标本中的标本,是他们行动的重大指南。
李娜的奋斗史,像一面精准的镜子,映射了这个时代。冲破体制禁锢毅然单飞,令她具备了拓荒者的浓烈色彩;冲破欧美垄断跻身世界顶级之列,更让她兼具了“中国梦”践行者的角色。
通过奋斗实现理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但中国社会是一个背景社会,背景意味着人脉关联,人脉关联直接与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且,权力、财富乃至贫困,都大有世袭之风,寒门子弟上学、就业、发展困难重重,蚁族、房奴、屌丝等各种自嘲性名号层出不穷。
现实的坚硬逐渐触及到青年人的精神领域,确实有人面对现实而颓废。有官媒甚至罕见地批评年轻人“扮老和早衰”。其实,一个人暮气沉沉,是个人的问题,而一个群体暮气沉沉,则是环境问题。
李娜也曾面临“环境”难题。对于体制,她选择过鱼死网破,选择过退却,但最终她学会了释然性双赢。对于赛场内外的大小得失,她的心灵鸡汤是《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是台湾人张德芬。
“在你改变不了事实的情况下,先去接受然后去臣服。”这是书里的原话。
李娜的个人的理解是:“当自己打丢了一个球或失误时,我就会接受、臣服于它。已经发生的事情改变不了怎么办?只能接受,告诉自己改变不了,只能再做下一步,要放下。”
现在,对她议论最多的是年龄。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振翅乏力的托辞。其他大满贯球员,往往二十出头即已黄袍加身,而李娜则是28岁才等到这一天。她现在31岁,与她同时代的球员纷纷退役,她的坚持被认为没有希望。希望是什么呢?是另一个大满贯冠军?这当然也是她追求的,但坚持的意义绝非这么简单功利。“赢球并不是比赛唯一的东西。并不是到了高处就觉得幸福,只有当我纯粹沉浸于打网球本身的时候,才会真正感到幸福。”李娜说。
年龄是什么,只是纸上多画了一笔而已。轻描淡写中自有深刻的人生参悟。
没有谁的选择是不经意的,人生主动迈出的每一步,都跟个人的生活哲学密切相关。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成功者飞跃的支点。
其实,在哲学意义上,环境的绝对公平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家庭出身、相貌身高、智力高下、体制强弱、运气好坏的差别,尽管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的环境与机会,但人生苦短,抱怨就是颓废,等待就是浪费。
对于一些人,时间就是恶棍,对于另一些人,时间就是成绩和财富,就是影响力。
“李娜”这个名字的伟大,不仅在于她法网冠军的头衔,更在于她隐含了一种劝谕,那就是对环境的“不服”同时又“臣服”,要做一个好胜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
更多的人,愿意起步,但很难面对伤痛。这方面,也且看李娜。李娜说,运动员是刀尖舔蜜的营生,伤痛自是题中之义。她的职业生涯中,至少五分之一的时间在疗伤。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比如膝盖积水,只要积极进行针灸、按摩、中药、理疗等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就能治愈,但职业运动员需要带伤比赛,一边训练一边治疗,恢复起来就特别困难。甚至,需要手术。
“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一般的小伤小痛我是不会当回事的,但2010年在墨尔本,当那天医生把针头从我膝盖拔出来的时候,我痛得当场哭了。”李娜回忆说。而比赛还要继续,她甚至一边用针头引出膝盖里的积液,一边打进了澳网四强。
没有人随随便便能胜利,除了克服伤痛,还有其他很多。而且,越是值得欣喜的胜利,你面对的对手越强大。“在比赛的双方都是世界顶尖球员的时候,精湛的技术、冷静的头脑、健康的身体状况都是获胜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想获胜,你必须真正发自内心地渴求胜利,你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想获胜。你对胜利的渴望,要像在沙漠中跋涉、濒临死亡的人对清水的渴望一样。”
李娜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不后悔”而战。“有些人恐惧自己江郎才尽,我比较恐惧的是以后会埋怨自己,就是在力所能及时没有努力做一件事,当没有机会再做时,会责备年轻的自己。”
就社会身份而言,李娜仅仅是一个运动员,但她站在网球极地,以丰富的细节、敏锐的观察、哲学式的思考,直指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面向。她挥出的每一拍,都能为年轻人提供经验共振。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这话不是李娜说的,是米兰·昆德拉。这句话也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洞见性地指明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李娜是一种境界,单纯以胜败观之,则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