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琰莹
摘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是语文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技巧展现美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言文 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 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文章的疏通分析,而忽视了对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程式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对形象美的感知。也正因为这样,学生精于对词性活用现象的分析,却拙于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口味;对段落层次的分析游刃有余,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却言不及义;能找到对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却缺乏自已的理解和感知……总之,文言文教学死板、机械、毫无生命力可言。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审美意识的渗透是关键。
1 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向来是相辅相成的。而所有的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美的因素,让语言的美、人物的美、情感的美、思想的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使课堂富有诗意,妙趣横生。
(1)品析语言的韵味。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在汉语言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两汉骈赋,还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它们或韵或散,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文作品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从语文特色上说,这些作品或音韵协调,或整散结合,或朴素写实,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隽永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真是各具风采。在学习时,学生只有深入挖掘语文的内涵,反复吟诵,自主感悟,才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如《三峡》一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节奏感强;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又如《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在课堂上老师如是分析,学生自然能倾心陶醉于文言文语言的优美情景中。
(2)步入人物的长廊。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因人物的言行神思或喜或悲,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涤荡与洗礼,这正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尤其是在历史散文中,更不乏光辉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出师表》中,宁静致远的诸葛亮开始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感于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赤诚,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天地可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志向,自身的情感才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变课堂教学为空洞无味的分析,而应让学生从情感中切实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魅力,虽历经岁月风云沧桑,仍熠熠夺目,影响着我们去追寻。
(3)感受美好的情感。对历史人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领略情感之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有拳拳爱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苏轼兄弟手足情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天祥对南宋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美好的情感都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当学生在课堂上为这些历史人物吸引而神采飞扬时,课堂也充满生机与活力。
(4)领略思想的光华。历史文化之所以厚重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力量,因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也离不开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2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审美
(1)让学生主动并乐于言说。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披文入情”并主动感知,说说相关背景、相关资料,说自己的感受。如教学《出师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刘备白帝托孤的故事,帮助了解出师表的内蕴。学《岳阳楼记》时,教师不妨介绍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立志求学,及从小就立下的“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引导学生说作者从小立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好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和达观精神。
(2)让学生积极进行朗读。即阅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如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读懂《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卖炭翁》中老翁的“可怜”,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結构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3)让学生热烈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全班辩论或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问题在讨论中愈来愈明白,认识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对于培养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如学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文后,让学生讨论仲永“泯然众人”及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明确一个人是否能成材关键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在于良好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大胆参与评点。评点形式可以多样,如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与观点进行评点,或是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这里,老师的评点尤其重要,它对学生的思维导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学生谈《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学生想像到青青的树和翠绿的滕蔓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对学生的观点、看法适时进行评点,对学生的审美活动及时进行引导。总之,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起来,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审美意识的渗透是文言文教学永远的生命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飙.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文学教育,2006(1).
[3] 黄行福.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