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婕
摘要: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遗留了大量无法被直接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称为“棕地”。分析棕地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对于棕地的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棕地的再利用一方面会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所以,对棕地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棕地;特征;分类;再利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产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许多企业从城镇中心搬到乡村、郊外。各国城市内部出现了旧工业基地,这些遗留下来的工业用地因污染问题导致城市中心土地的废弃或者不合理利用,这便是西方国家所说的“棕地”。“棕地”对我国大部分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是在国外早已众所周知。“棕地”一词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用语中,最为各界所接受的是1980年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在《超级基金法》中提出的“废弃的、闲置的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英国环境保护局将棕地定义为“被以前的工业使用污染,可能会对一般环境造成危害,但有逐渐增强的清理与再开发需求”的用地。
一、棕地的分类
棕地的分类标准不一样,其划分类型也不一样。现有棕地划分标准主要有污染源、棕地改造目的、土地症状和污染程度等。
最为常见的是根据污染源不同来划分。主要有物理性棕地、化学性棕地、生物性棕地。这些地方的土壤中遗留着有害固体物质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类或者动物的生命健康产生危害,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障碍。由于有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特点,一些危害不会马上呈现出来,而是会有一定的隐蔽期,所以它们对人畜的危害短期内不会显现出来,需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一旦发现造成了严重后果,可能为时已晚。生物性棕地主要是由于部分动植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有毒气体,对当地民众健康产生影响。
按照改造再利用的目的不同,棕地可分为工业景观用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用地。工业景观用地主要是指对污染土地进行污染修复后做工业用途或景观用途;住宅用地是指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后作为住宅用地,这对棕地污染修复要求比较高;商服用地是指将修复后土地作为商业用途;而公共用地则是将修复后的土地作为公共建筑或公共服务设施场所。
还可以根据土地症状的不同,分为实事棕地和疑似棕地。或根据土地受污染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污染棕地、中度污染棕地和重度污染棕地。
由于城市企业的搬迁、原有公共场所的遗弃等原因,将“棕地”主要按照以上4种类型进行划分。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易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的企业,其所在地会成为城镇的中心区或边沿区,再加上城市“退二进三”的政策,大量企业被迫迁移到城市外围,原企业用地被搁置甚至被遗弃,从而形成了“棕地”。这样的“棕地”称为城市“棕地”。还有一种我国特有的山区“棕地”。处于山区的一些国防军工厂,在改革开放后,处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的地区,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是这些军工企业迁出山区,搬迁到城市中或城市边缘,遗留下的土地便成了棕地。
二、棕地治理的意义
棕地的存在一方面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周边居民产生健康风险等问题,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利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和日渐衰退的土地矛盾的解决。所以,对棕地进行治理并且再次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对棕地的治理与利用十分重视,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且都取得了成效。
棕地的存在不仅会对周边的人类或者动植物产生健康危害,如武汉的毒小区事件,而且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指数呈上升趋势,导致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利用土地供需矛盾愈发尖锐,这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据统计,我国2010年棕地已超过1000万公顷,这些用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因此,对棕地进行修复并再开发利用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方式,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三、总结
“棕地”存在于世界各处,其数量庞大,大多数处于被废弃和被搁置的状态。“棕地”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被污染的程度也不一样,需根据其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的大小对其再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对这些土地进行治理开发,会起到缓解环境压力、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现有城区的环境、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ousa C.D.Contaminates sites:the Canadian situ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
[2]谢红彬,杨英武,孙作玉.褐色土地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
[3]张华,郭鹏,王丽琴.“棕地”现象及其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8(34).
[4]曹康,金涛.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
[5]曹康,何华春.“棕地”揭秘[J].中国土地,2007(08).
[6]方彦.棕地再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无锡市原惠山农药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9.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