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

2013-04-29 20:36张晓湾
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教育管理研究生

张晓湾

摘 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前提下,保证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相应的培养机制已经日益凸显。本文立足于高校研究生的特点,探讨了切合现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方法,构建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在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管理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1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

1.1 以学校为主导,与院(系)二者之间双重管理

学校首先应明确校与院(系)两级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各自分工和不同权责,以研究生院作为学校研究生的主管部门,致力于确立标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统一协调和检查监督,逐步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不断完善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定,针对研究生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地管理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工作等。为各院系量身定做培养方案,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制定规划,争取实现科学管理。

1.2 以导师为核心,与教研室之间协同管理

导师不单单只是负责研究生的学业,更应该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教研室协同管理相结合的指导体制。教研室应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选题、和论文两个环节。相关教研室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对研究生在具体实验中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其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导师应经常与研究生进行实验方法、技术思路等方面的探讨。导师与教研室之间协同配合,共同管理,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齐心协力做好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3 以高校研究生为主体,与研究生会之间共同管理

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研究生始终是主体,根据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特点和其专业、年龄、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学校应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思想,使他们的主动性主体性在教育管理的活动中得以体现。在高校研究生中成立研究生会,将研究生会作为联系老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纽带,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情感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研究生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激发自身科研兴趣,提高自身奋斗目标,约束自身纪律,调节自身心理健康,服从学校统一管理,充分调动研究生科研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高校研究生来源广泛,年龄不均,社会阅历深浅不一,科研、生活不统一的特点,迫切需要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1]。

2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2.1 培养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日益增多,从原有的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和工程硕士等。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使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模式,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导师队伍建设,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对新鲜事物反应敏锐,精力充沛,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根据高校研究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适合研究生发展的培养方式,将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结合起来,使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分析的能力、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的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研究生的锐意进取精神。在导师加强指导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动手建立技术方法并进行实验,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结合,鼓励研究生参与到相应教学工作中,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还通过实践,使研究生在全面掌握知识、语言表达及组织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2.2 培养形式网络化

培养机制改革着力于建立起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改革后,导师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而且还成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的首要责任人。随着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更应该自主化、个性化、多元化[2]。然而,高校研究生有别与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形式。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对松散、难度相对较大等特点,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以其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沟通自由[3]等特点,为创新与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丰富了研究生的培养形式。首先,以院(系)为单位建立研究生信息数据库,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基本信息资料库和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及时更新学术讲座,各科研组的研究进展,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将院(系)网络平台汇总到学校,使研究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全校各院(系)的有关决策和信息。其次,建立高校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将高效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机制创新落到实处。针对毕业生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为高校研究生就业提供相对及时,丰富的资源。网络化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创新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2.3 培养模式制度化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在具体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实施中,学校、院(系)、导师三级网络平台既要合理划分边界,确定各自主体内容,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同时也要在层级指导原则下,确保各层级平台互连互通,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纵向联系顺畅。建立健全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学科、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既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实施后的必然结果。

总之,在高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促使研究生将自己的积极性转移到科学研究上,进而建立健全科学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措施,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敏,王春燕.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12.

[2] 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84.

[3] 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教育管理研究生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