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尧
“每课一推”,推的是随文同步拓展的内容,即以课文为中心,根据课文的类型、课堂的需要,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逐渐引领孩子走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农村小学“每课一推”阅读笔者所处的学校为农村小学,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孩子无阅读兴趣,无阅读能力,也无阅读习惯。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无读物可读,无阅读环境和氛围。为改变孩子没有好书可读,不知阅读什么内容的书籍,回家后无阅读环境、无阅读氛围等这些现状,笔者立足每一节语文课堂,将阅读推介活动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并有效落实“每课一推”活动。
“每课一推”,推的是随文同步拓展的内容,即以课文为中心,根据课文的类型、课堂的需要,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在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将随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内容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在校充分享受到了有好书可读、有时间可读的快乐,从而逐渐引领孩子走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一、新课导入时拓一拓——产生阅读期待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的相关知识,笔者往往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有时是作者的介绍,有时是主要人物、主要事情相关内容的储备,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帮助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以便尽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笔者先在屏幕出示神舟八号上天的有关资料,让孩子阅读并说说了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文的学习——这是中华炎黄子孙的千年飞天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中华炎黄子孙为实现这个梦想做了哪些努力?这样的导入,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是啊,中华炎黄子孙到底是怎么圆的千年飞天梦呢?”由此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进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
二、教学重点处补一补——深化理解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往往会存在着差距,这时可以利用拓展给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信息,另一种材料。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慈母情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元5角钱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大数目,笔者用大屏幕出示了《母亲》中的这样一段话:“母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5分钱1毛钱乘车。”为了让大家感受母亲工作的辛劳,我又出示了《母亲》中的这样一段话:“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学生在这些文字材料的补充下,通过比较、整合,感情朗读领悟到母亲生活的艰辛。可就是这样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母亲,却慷慨地将1元5角钱交到了我的手中。可见,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这样的拓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鲜活、厚实起来。
三、课堂结束处延一延——架设阅读桥梁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延伸。
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
四、结束语
当然,以上所列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种探索,许多地方还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无论怎样,“每课一推”为农村小学孩子的阅读发展提供了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相信,随着我们探索、实践的深入,它将不断地完善发展,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从而真正引领孩子走上阅读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