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采访组
夏收在即,河南洛阳各地田野处处金翠,人们的话影处、笑意里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时,洛阳市持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的“三篇文章”,在伊洛河畔也结出硕果。
“三篇文章”铺就秀美山乡
近年来,洛阳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齐步发展,做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最大化,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是洛阳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构建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分管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洛阳市农业局副局长魏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元素是农业产业化,由分散经营变成规模化经营。另外,结构调整必须流转土地,生态旅游也是产业化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虽然地处中原,但洛阳境内山川丘陵交错,“五山四岭一分川”,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且大多为山岭薄地,靠传统粮食作物增产增收空间十分有限,这是制约洛阳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以来,洛阳各地通过实施结构调整,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使产业结构更加科学,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通过土地流转,使很多原来靠天吃饭的低产田种上了适宜的物种,提高了产量和收益,并且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更高。一些种植大户和公司把农村的“巴掌地”“面条地”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土地利用最大化,提升了土地利用品质,提高了农业效益,种植户和农户取得了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不但如此,农民收入渠道更趋多样化。流转土地的农民从小片土地中解放出来,或到合作社工作,或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除了有稳定的土地收益外,还可获得务工收入。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丰富了洛阳大旅游品种,也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农村品位。
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美称,洛阳牡丹名扬四海,龙门石窟誉满中外。依托这些资源优势,近年来,洛阳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以已经享有盛名的白云山、老君山、天池山等旅游景区为龙头,整合资源,整体开发,不断完善洛宁苹果节、绿竹风情节和孟津荷花节、常袋红提葡萄采摘节等节会,不断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新发展休闲农业园区109家,总数达915家,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洛阳“三篇文章”齐步向前迈进的做法,既发展了区域经济,又提升了品牌形象,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改变洛阳山乡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敢为人先的新路。
做强龙头培育产业集群
最新修改的《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方案》中提出,2012~2020年,要发挥全市优质粮、畜牧、蔬菜、花卉、中药材、水果等农业产业优势和资源、市场、区位等优势,重点培育果蔬、奶业、牡丹、肉鸭、生猪、水产、水果、红薯、谷子、休闲农业等10大优势产业20个产业化集群。目标任务中提到,经过2~3年努力,集群销售收入将达到401.8亿元,培育10亿元以上的集群8个, 20亿元以上的集群11个,带动农户58.9万户,年增收60亿元以上,同时,培育发展新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为此,洛阳市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扶持政策,2012年,市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方面的扶持资金近7000万元。其中,产业化集群内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扶持资金900万元,蔬菜基地发展资金1500万元,牡丹基地发展资金3300万元,优质粮基地发展资金400万元,奶业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资金300万元,水果和水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各100万元。以上资金按部门归口原则进行整合,优先用于产业化集群建设。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洛阳市决定成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6月初将召开成立大会,同时,召开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大会,重点将提出发展思路、扶持政策,算是培训性质,洛阳多数龙头企业都要参加。”魏建民介绍说,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大会的召开,意味着洛阳下决心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做好准备。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
据了解,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集群就是围绕一些核心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产品的加工。而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也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但也不是主要的。“洛阳地处豫西山区,地域特点比较丰富,决定了洛阳农产品种类多样,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河南来说,一个市集中这么多农产品品牌的还不多见。”魏建民认为这是洛阳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
近两年来,洛阳市积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做强做大龙头企业。2012年,洛阳市政府共列支近200万元专项展会经费,为参会企业补贴展位费、装修费等,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2012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四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第四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分区大赛和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总决赛等六大展会。2013年4月,河南·洛阳名优农产品展销周成功举办,洛阳市还计划将这个展会作为有洛阳本地特色的展会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和精心打造。
结合农业资源优势,洛阳市按照“原料一般不出境,出境产品必加工”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要健康发展,打造品牌,还能够销售出去,以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目的,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注入新的活力。
破解困局开启集群发展
“目前,洛阳市农业产业链存在企业块头小、产业链条短、缺乏扶持资金、扶持力度不强等众多问题。总之就是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缺少大块头的核心企业带动。”魏建民很坦率地道出了目前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困局。
魏建民认为,根据洛阳实际,要想破解这个困局,让其有大的发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个瓶颈不好破,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洛阳农业部门也正在采取一些措施。
2012年10月,洛阳市农业局产业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措施建议》。《建议》指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在培育、发展及管理上,洛阳市还处于探索阶段。另外,农业化产业化集群普遍存在龙头支撑企业规模小,7个集群内目前还没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集群链条不完整,基地规模不大、深加工少,省集群标准及扶持政策还没有出台,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洛阳市农业局产业办制定相应措施。首先,培育试点,以点带面。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从洛阳市规划的20个集群中,筛选比较符合条件的3~5个集群,作为全市试点,重点发展。对考核合格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另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将列出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集群内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的贷款贴息;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重点向集群倾斜。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对龙头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10%的优惠;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额度超过全年业务总量10%的,各级财政要提高对其代偿损失和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比例。
做强龙头支撑,围绕市、县农业产业化集群规划培育重点,积极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有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对已规划的每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各县(市、区)都要重点确定1~2家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通过1~3年努力,在每个集群内均有省级或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支撑,引领集群膨胀规模,快速发展。“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达到省级标准的9家,达到国家级标准的2~3家。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农产品流通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每个县至少培育一个标准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点,真正开启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历程。”魏建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