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玲
摘要:事业单位是很多大学生梦想获得入的工作单位,因为事业单位的待遇好。然而,很多的人不知道事业单位内部工资体制规定情况,总是幻想工资高,待遇优,片面的认定事业是工作的好去处。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的工资体制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执行,事业单位工资体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国家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工资体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等,保障每个员工合法利益。
关键词:工资体制;事业单位;改革
随着党十七大的提出:工资发放必须重视初次分配重要性。会议上提出该分配原则重要性,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工资体制改革时,重视工资发放的公平性。人实现价值最直接的展现方式就是工资回报,工资利益体现出一个的社会价值。党十七大之所以提出了工资分配制度,是在强调改革开放之后,工资体制必须朝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切实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一、工资管理存在问题
1.工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数量大约有126万个,从事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将近3000万人,超过百分之70%的人是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实行的工资管理体制,参照国家财政预算方式,进行划分为自收自支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全额拨款单位、参公事业单位。在这些单位中,对自行拨款单位,国家应该加大监管力度,让它成为国家加强管理重点单位。但是,在执法中,因为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部分单位人员的收入过高,在单位中造成了员工心理不平衡。
2.严重缺乏自主分配权力和利益动力
当下事业单位实行的工资体制,它的增长模式和调整,主要由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状况决定,再由财务部进行统计计算。该工资结算方式出现高度集中统一发放现象,该模式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信誉、社会服务质量、社会经济出现严重脱节现象。激励机制缺乏,没有利益驱动,员工没有取得相应的鼓励,导致整个企事业工资发放出现混乱,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社会法人,他们享受高度集中的分配权,这样才更好的确立员工之间的工资分配体制公平性。我国具有的统一的工资发放标准,相应的工资准则,这也直接的影响了事业单位对工资的分配,主动权遭受限制。
3.配套设施不健全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实现全面改革,片面的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发展有阻碍作用,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改革范围囊括全国事业单位,改革内容包含:立法工作、考核体制、人事体制等等。但是,当下改革体制没有形成统一性,相应的设施配套没有得到完善,工资改革体制受到重重阻力。
二、改革重要阶段
国家事业单位工资体制,第三次工资改革时间是1993年10月1日,时间刚好和我国国庆节日期一致,体现了我国对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重要意义。这次改革引起重大轰动,人们纷纷关注改革内容和动态.这次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引入了激励体制,在工资体制中加入了活力。该体制的调整使得规定朝正常化制定方向前进,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增加了激情。员工的工资和社会经济增大挂钩,社会越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越高。随着社会发展脚步不断推进,工资的调整出现变动。慢慢形成定期调整和正常晋升调整两种方式,该方式推动了工资体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工资改革没有经验,工资改革没有规范化指导。因此,在改革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员工工作难以实现量化、工资支付灵活度差、就近确定工资标准水平现象普遍、超档化工资管理混乱现象普遍等等。
在2006年7月1日进行第四次工资体制改革,该改革幅度比较大,最突出的改革内容是调整了事业单位员工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提高设立出两个等级标准,分别为: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原先在事业单位工资比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绩效工资被摒弃,不纳入工资统计范围。该调整方式,使得事业单位工资体制越来越规范化。但是,该调整方式不能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常常出现断节现象,这是第四次改革留下的缺陷。
三、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思路
1.事业单位按照我国统一工资规定实施工资发放
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必须执行国家统一工资体制,该体制能够规范工资发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坚持在统一规范下执行工作,能够确保公司发展路线正确性。另外,事业单位也要自行起草立法,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工资体制。建立起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社保将较好的平衡了收入悬殊的现象。事业单位沿用的工资绩效方式,可以将工资核心在相关范围内,依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分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津贴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像一些边缘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获得的津贴应该相互普通的人员高出一倍,并且依照规定提供医疗待遇、提供住房等等。事业单位的招聘体制需要得到完善,招聘体制要公开、公平。人们知道事业单位待遇优,都有加入该团队。因此,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必须录用高素质人才,杜绝出现“走后门”拉关系现象出现。
2.提高内部管理力度
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结算比较复杂,它需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该单位性质特殊,根据收支情况和经费来源决定效绩工资高低。一些财政预算的拨款,必须建立在绩效工资总额上,根据一些没有稳定收入的单位,适当的扩大投入范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结算规定,确保每个员工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一些具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单位,适当缩小工资发放范围,结算方式按照绩效工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来确定。缺乏财政拨款的单位,应该实行浮动绩效工资结算方式,将工资总额和效益实现挂钩。
3.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在过去,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是从人头计量上转化成总量管理。管理方式注重人数,而忽略了员工自身价值,管理模式,明显存在不足。从管理变化上看,微观转向宏观管理方式更加突出,总体把握力度,从集中点向分散点发展。重点管理实现了过程管理趋向目标管理过渡。单位内部制定的规章体制,必须建立在效率突出,兼顾公平的基础上。灵活的管理方式,能够推动体制和谐发展。激励分配体制,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贡献,灵活制定出激励机制。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等等,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四、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定
从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历史上看,每次调整都注重提高员工基本工资标准,从中看出国家重视事业单位人才,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单位加大重视程度。然而,基本工资在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要建立其相应的考核体制。将员工的考核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组织,负责考核工作。考核体制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具有变动性的体制,在制定中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目的等等。该考核体制要有规范化、定量标准,平日的考核制定和年度考核体制相结合,增加透明度。该考核体制真正实现了个人职务和经理利益直接挂钩。在实行考核体制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实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员工实行惩罚,明确了奖罚体制,更好的推动考核体制科学化。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被称为工作好去处,因为该单位待遇优,很多大学生想在事业单位谋到一职,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成功的进入了事业单位,从中看出人们对事业单位的看重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应该要不断完善工资体制,避免出现收入悬殊现象出现。工资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经济不断提高,人们在公正的工资体制下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作创新性也得到体现,这是工资改革最根本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作为特殊单位,它的工资改革需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清:浅谈事业单位工资体制管理的改革思路[J].知识经济,2012(4).
[2]陈利权: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3]王沂平 王效俐:我国工资体制改革的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2000(1).
[4]刘翠英:论工资体制改革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以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体制改革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