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昌嘉 叶伟斌 陈浦
关键词:中药熏药;脑卒中;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44-02
脑卒中,又称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它是导致人类死亡疾病的三大因素之一。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致残率高达75%,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现幸存脑血管疾病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残疾(主要是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原因。中风后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尤为常见。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成为了医生治疗的目标。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能减少本病的致残率。笔者近年来运用针灸配合中药薰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肌力改善8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8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年龄43~85岁,平均(58.5±2.3)岁;病程平均(3.5±0.5)月。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57.7±3.1)岁;病程平均(3.4±0.4)月。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57.3±3.2)岁;病程平均(3.7±0.6)月。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相结合。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疗要点》[1]。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风”的辨证治疗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协作组制订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1.3.1 纳入标准 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的非急性期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2组对应治疗时间的累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并且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康复治疗(参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下肢功能训练以改善步态为主。具体的训练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和跖屈运动、双下肢作步行状、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向后方迈步,骨盆及肩胛带旋转。
2.2 治疗组 在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针灸辨证取穴及局部中药熏药治疗。中药熏药治疗由本院自制中药熏药处方,方药由当归、红花、牛膝、桂枝、陈艾、仙灵脾、豨莶草、络石藤、鸡血藤、独活、防风等中药饮片经机器打成粉末用纱布包扎成药球放入52°白酒中煮沸,并在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治疗20 min。薰药治疗后行针灸治疗,针灸辨证取穴选取的主穴主要有:内关、水沟、三阴交等。脱证:关元、气海、加灸神阙;闭证:人中、合谷、太冲、十二井穴等。中经络主要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祛痰熄风、益气活血。头部:百会、通天、风府;上肢:肩髃、曲池、外关;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口歪斜:地仓、颊车。语言障碍:廉泉、通里、照海。辨证取穴:风痰阻络型加太冲、丰隆、太溪等。对痰热腑实型加大椎、合谷、太冲、十宣点刺放血等穴。对阴虚风动型加太溪、肝俞、肾俞等穴。对气虚血瘀型加取膻中、膈俞、血海、三阴交、内关等;留针30 min。上述2组每天治疗1次,2周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2月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包括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3.2.3 结果分析 通过表1可以得出对照组及治疗组能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肌力,P<0.05,通过表2可以得出,治疗组对肌力改善更加明显,P<0.05,但治疗2周时,不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其疗效均无差异,治疗4周以后,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4 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始见于《内经》,其认为嗜食肥甘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原因,“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说;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在于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发,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3~4]。中医治疗中风病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掌握风、火、痰、瘀、虚等病机要点,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阴平阳秘”,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衝。今年来的硏究报道显示针灸及中药薰药对于改善中风后肌力改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针灸方法主要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此针法乃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针刺治疗方法,其针刺的作用在于扩张脑血管,増加脑血流量,使气血运行通畅,筋脉得养,气血得以上荣头目,改善脑血供,减轻脑缺氧,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的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的作用[5]。醒脑开窍的特色主要依据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以“醒神调神”为要旨,选用具有“开窍启闭,醒神调神”的“内关”、“人中”以治其标,并以具有“滋补肝肾,育阴潜阳”的三阴交以治其本。在选穴上取阴经和督脉为主。
本研究所用中药熏药药散由当归、红花、牛膝、桂枝、陈艾、仙灵脾、豨莶草、络石藤、鸡血藤、独活、防风、地龙等中药饮片打粉用纱布包扎成药球,放入酒中煮沸,来回推熨,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消炎退肿;而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其强烈刺激腧穴的作用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因此从统计结果分析针灸配合中药薰药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的肌力,减轻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而且针灸及中药薰药这两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既减轻患者的负担,又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石学敏.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2,(4):4~9.
(收稿日期: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