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体验的作业设置

2013-04-29 15:30殷国雄
师道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布置作业

殷国雄

以个人来说,我觉得当前语文作业的现状有三个很突出的问题:一是作业内容大都限于狭隘的学科知识,没有从单一封闭的学科走向开放生成的课程;二是作业的布置﹑作业内容的选择大都依据老师的需要,缺乏对学生成长体验和成长需求的关注;三是作业的形式和评价单一,以笔头书写为主,相对过程,更注重作业的结果。

语文作业从狭隘的学科走向开放的课程

作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及时生成和学生生命体验相关的内容,作业内容就必须从狭隘封闭的学科知识走向开放动态的课程内容。

课程这一词源自拉丁语的“跑道”,被定为“学习经验的总体”,展现出师生双方共同探讨、互相对话的愉悦的学习之旅的景象。它的模式是一线老师的“实践——评议——开发”,它源于实践,是动态的修复和完善。不过,课改十多年了,因为各种原因,我发现身边的大多数教师还是缺乏基本的课程常识,把学科等同于课程,以为学科知识等同课程内容。

作业从学科知识走向动态开放,和师生生命体验﹑成长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它必然分成两部分:一是知识性学习,二是综合性学习。

每个学科固有的知识必然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仅就我的个人观察来看,不管新还是旧,自上而下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是知识目标很明晰,能力目标很空泛。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制定标准的学者明了一线教学的现状,不想过多束缚一线教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能力目标的空泛,所以教师反复环绕于知识目标甚至是考试要求,作业为此服务,停留于缺乏纵深和发展的知识平面。

反复循环、缺乏梯度变化和纵深发展的语文作业往往被考试内容裹挟,并不尊重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注意从课程的要求审视学科知识性的作业。

刚升上初一的时候,我学生的阅读摘评几乎都是对句子修辞﹑文章技法的点评,从考试要求来看,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初一上学期的下半段,我反复鼓励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写下对文章的感受,尤其是围绕文章的观点和行文逻辑的考量。

初一上学期的说明文教学,我也和小学一样,引导他们学习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但到了初一下学期,学习文体为说明文的三篇现代文,结合单元主题的“动物世界”,我的作业就不停留于这些学科知识。我梳理完基本的课文内容,引导他们在书上旁批这三个作者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何不同,从而引导他们理解史怀泽的“敬畏生命”,而不只是停留于空洞的“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层面。

哪怕作业的内容只是学科知识,也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命体验,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提升他们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

课程审视之下的作业内容极为重要的就是综合性学习。所谓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要打破学科界限,更是指学习的内容向所有人开放,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甚至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探讨。

有一次,结合教材的“童年往事”的主题单元,我选择了一些学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布置学生写随笔。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外地人的孩子只能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上学,外地人的孩子想要到好一点的学校上学,要找关系,要往坑里扔钱,还要舍得扔……可怜的外地人的孩子总是不被在乎,我要穿越时空,我要回到过去,我要做‘地主”。

我在班上表扬了这篇文章的真挚,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一个本地女孩在随笔里写下了这样的话:“外地人素质差,我对外地人没有好感”。

我把这两篇文章保存下来,准备在合适的时候,讨论事件的根源所在。到了2012年的年末,初二上学期即将结束,当时异地高考的前景并不明朗,很多借读的孩子都有回家的打算,有两个孩子甚至已经联系好了学校。我从网上挑选了一些资料,印发讲义,布置家长学生共写阅读随笔。

这次的作业让我触动很大:较多本地的家长表达了对尽快放开异地高考的支持,对异地求学孩子的疼惜。不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虽然个别学生在随笔里倾诉他们异地求学的艰难,但同时强调其所在省份高考成绩的杰出,由此而伴生了对本地孩子学习能力的不屑。这种观点和情绪,也是我打算和学生一起探讨的问题之一。

作业内容从学科走向课程,意味着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成长需求,更意味着作业内容向所有关心学生的人开放,从而使得每个参与其中的人获得全新的体验,进而获得自身的成长。

作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和成长需求

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教学看成是执行和实现预定计划,作业是检测和评估计划实现与否的重要手段,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真正的教学绝不是流水线一般的计划﹑执行和评估,而是师生双方参与其中,相互影响,彼此润泽,共同成长。所以,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不能只是依据教师的实际需求,也必须考虑学生的成长体验和成长需求。

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主题是“建筑艺术”单元的《巍巍中山陵》时,我发现文章的内容其实不难,但学生缺乏对孙中山的了解,不能很好理解孙中山精神的“巍巍”,我便选取了傅国涌先生和龙应台先生关于民国史的文章,打印成阅读讲义,布置学生写阅读摘评,意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孙中山。

批阅学生的阅读摘评,我却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竟想看看从头到尾发生的‘细节,比如从一个苏联兵开始强暴妇女的时候做出的反抗,当然我不是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来给我看,只是一种好奇罢了。”

我当时很惊讶: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阅读战争暴行,他想看的居然是一个女性如何遭受侮辱的细节。联系所教学生的实际,加上又看到和听到一些学生因缺乏性教育而做出让人心痛的举动,教书九年,我第一次和学生谈“性”。我把高兹的《致D情史》前七章,萧瀚的《一些思絮:儿童与性教育》,陈数博客一封名为《我尊敬的姐姐发来的,她是影响我最深的人》的博文打印成讲义,布置他们写阅读摘评。学生估摸着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这么正式地思考“性”,在随笔里谈论“性”,虽然不少女同学在随笔里写下了她们的真挚思考,但男生几乎都是空话套话,从整体来看,他们很不习惯思考和交流这个话题。

我征得一些学生的同意,隐去他们的姓名,利用语文课在班上交流探讨他们的随笔。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布置了谈“性”的二次随笔。这一次的随笔,学生真诚了很多,思考和认识也深入了很多。有一个姓段的女生,第一次的随笔选择了回避,而在第二次随笔写下了这样的话:“性,因为我们这些孩子从不曾怎么了解过它,所以当一提到这个字时,总习惯性地认为它很恶心,很龌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它,是因为正确地认识它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所以正确地认识它是尤为重要的。

再来谈谈同性恋。同性恋者在社会上总冷不丁被人嘲笑,戳脊粱骨,认为是不正常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选择自己的幸福,对于同性恋者我们应该给予最起码的尊重。

我们再来说说是否要男孩子了解女生经期的事。我认为这种了解是必要的,因为每当女孩子来“那个”时不能剧烈运动,往往会假装肚子疼而请假,而男生往往会不服气,说三道四,说女生逃避跑步,而女生就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所以我想适当地让男生了解一下未尝不是好事。

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去发现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帮助的过程。而作业的布置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事先的计划和安排,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及时生成和学生生命体验相关的内容,把作业和学生的实际成长、学生的生命体验融在一起。

语文作业形式和评价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让我有可能令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关于学生的写作,除了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印发阅读讲义布置阅读摘评,学生还有个人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演讲和阅读课观看电影之后的观影随笔,我希望他们摆脱模式化、说教化的作文方式,真正地深入思考,自发写作。

语文教材有大量的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特别是很长的白话文,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初一下学期,教材要求全文背诵朱自清的《春》,我和备课组织商量,觉得这样长的课文,如果只是单纯地默写,难度太大。于是备课组统一安排,在每个班级组织朗诵比赛。我们要求学生默写过关为前提,然后学生小组抽签排序,组合课文不同的段落,要求人人都有独自展现的机会。学生的背诵和默写热情空前高涨,迅速地完成了教材的背诵要求。

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业固然要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但如果缺乏及时合适的评价,作业也不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批阅学生的随笔,我针对每个学生的文章技法﹑观点和逻辑,写下各不相同的评语:或商榷,或反对,或提问,或鼓励……希望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探究的驱动力。

我一直觉得,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师如果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交流,真正的教学便不可能发生。

根据史老师的实践启示,学生的个人课前三分钟主题演讲,我让学生对演讲者的内容技巧提问,除了演讲者所在的小组,其余小组长都要进行打分评价,一轮演讲过后,总分最高的前三名所在的小组都有相应的分数计入。

让所有语文老师头疼的背诵作业,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依据每个人的默写成绩和及时订正折算成不同的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80分以下的只有订正分。我这样评价的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感知到希望,而不是默写不过关,就索性破罐破摔。学生的小组积分一周一算,积分前三名的小组,学生个人都加上相应的个人积分。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默写要求的学生,会有另外的个人积分计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的激励措施是适当延迟时间,降低个人积分的成绩标准。我采用小组积分排名是因为中学生集体荣誉感强,可以互相促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小组捆绑考核,因为捆绑太过野蛮,我最终确定把小组排名折算成个人积分。

我把每次假期的笔头作业都换算成相应的个人积分,平时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个人积分也高,就可以“购买”相关的作业,也就相对轻松;那些不做假期作业的同学,就从他们的个人积分里扣除同样的分数。这个作业积分评价也就是希望鼓励学生努力于平时,轻松于假期。但有些学生一个学期一直攒着积分,直到2013年的寒假全部用来“购买”语文的假期作业,倒是让我真正感受到这些孩子的韧性。也许这就是雷夫所说的经济学效应吧。

结语

作业,不能只是依据教师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布置。作业的布置和开发,必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体验出发,及时生成新的作业内容,促进师生双方的生长。我相信,和师生生命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业,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热情与创造,作业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的热爱和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布置作业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快来写作业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