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明 李明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兴国之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针和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可或缺的两个支点,将二者协同起来,发挥育人塑魂的合力作用,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明确共有目标要求,找准着力点,是实现全员和全过程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
一协同的重要意义
越是高深的理论,越要通俗化,越是真理性的东西,越要朴实无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塑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内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营养”元素。依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将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第1版)这不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这种宣传教育多体现为理论的阐释和解读,多使用校园媒体宣传、课堂讲授等显性方式进行,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和融入不够,与文化元素的结合不够。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只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进而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紧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多种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真正为大学生所践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充足的投入和保障,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文化素质教育要提档升级,要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必须在内涵价值上予以丰富,必须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指导,这种指导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必须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穿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文化素质教育既有文化品味,也有思想元素;既有丰富内涵,也有主导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塑魂育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功能协同,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部门在抓,工作分工上也有侧重,这当然有利于明确目标任务,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难以有效发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提高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协同起来,实现思想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感染的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起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
二协同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版,第8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而且本身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需要与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高校文化传承发展功能相协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发挥塑魂育人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协同起来,达到塑魂育人的应有效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否合格和可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是否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个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的共同理想,更是大学生需要高度认同和追随的理想,而这种认同和追随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还必须通过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等隐性的方式进行渗透,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通过深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通过引导大学生将自我理想、社会理想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勇担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坚持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对大学生而言,健全人格应该至少包含以下要素: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当代大学生要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基础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事实上,健全人格并非天然形成,而需要有效的教育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不合格将成为“次品”,而人格教育不合格将成为“废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指导和重要内容,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将有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目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是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乃至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的指导和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其文明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协同,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协同的着力点
一般说来,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合力,实现塑魂育人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第一,在厘清关系,融洽氛围上用力。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和优良的教育和文化氛围进行合力育人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校园环境氛围感染和熏陶的过程,是一个被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和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同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非一日之功,校园文化育人也非一时之力。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还是校园文化育人,都需要持之以恒,而坚持持之以恒,发挥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形成浓厚的环境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起来,首先需要厘清相关关系,形成融洽氛围。在厘清关系上,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之间的关系。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二者的相对区别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于坚定其理想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育人更倾向于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培育。从本质上说,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教育人、培育人,具有一致的方向,在方式方法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在整体层面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发展,也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发挥育人作用,多体现为显性的宣传教育,而校园文化育人则主要通过潜隐的熏陶感染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思想性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鲜明。因此,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区别是相对的,联系是绝对的。在融洽关系,营造氛围上,就是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相互关联,相互配合,大力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大力营造合力育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性寓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中,实现持久影响渗透,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性提升校园文化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形成既有思想引领,又有丰富内涵,既有较高要求,又贴近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和品牌。厘清二者的关系,就能够形成高度的自觉,自觉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要求出发来审视和实现育人氛围的营造,使“思想性”与“文化性”融为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有机结合,政治和道德引领与文明素质塑造天然“合一”。立足当前,既要通过发挥校园电视台、电台、宣传标语、文化橱窗等传统方式,也要借助校园网、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共同育人的目标要求,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协调,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营造合力育人的文化氛围,增强育人实效。
第二,在协调工作,形成合力上用力。由于在大多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两块是相对分离的,前者更多地体现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者体现为文化素质教育,因而,在具体育人活动中,二者往往配合不力,协作不够,力量相对分散,“思想性”明显一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难以通过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来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又往往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引导和渗透,呈现出“思想性”不够的现象和问题,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影响育人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第1版)这不仅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要求,而是对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协同,是有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更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本质需要。我们必须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高度一致性,形成主动联系,主动配合,主动协调,形成合力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行为。然而,许多高校由于部门分工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则往往分属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当然,将文化素质教育归到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情况也有,但是,相对分离的情况较多,力量分散,难成合力的现象客观存在。就大学的功能实现来看,无论人才培养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都不能仅仅依赖某一部门实现,而是需要多部门配合、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的协同就是更需要部门分工基础上更加自觉有效地协同,以形成合力。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建立机制,确保实效上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是发挥合力育人作用的现实需要,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需要。但是,这种协同作用不能“此一时,彼一时”,不能因某些部门负责人调整受影响,也不能因学校的某些方面改革和分工的改变而改变。将这种协同关系和协同作用固定化,制度化的可靠办法就是建立起长效机制。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协调工作,确保育人实效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应该至少包括激励约束机制、沟通协作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出发,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职责,通过将其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激发相关部门和个人的动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形成沟通意识和协作意识,积极有效地主动协调配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的有机协同,相互促进,合力育人。沟通协作机制是立足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的基础,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信息共享、工作沟通、矛盾协调等形成制度和规范,不断实现沟通协调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确保实现育人过程中的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分工协作、育人责任共担,最大程度地形成育人合力,确保育人实效。监测评估机制并不是简单地对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评估,而是结合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两块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具体落实目标任务中的协同情况进行长期不间断地跟踪监测,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协同状况,促进信息互通共享,提升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形成最大的合力作用,实现最佳育人效果。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着眼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监测评估机制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促进育人共识的形成,促进育人工作的密切协调,形成最大育人合力,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教育部社科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宇文利,周晔.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程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