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
摘 要:都昌话中“得”有八种用法:动词表示获得或使得;助动词表示估计、能够、需要、允许等;介词引出处所和对象;结构助词连接程度补语、结果补语、数量补语、趋向补语;动态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了”;词缀相当于普通话的后缀“子”;词尾常放在人名后或用于列举名物时用。
关键词:“得”;都昌话;用法;来源
中图分类号:H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08-03
在都昌话中“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用法也多种多样。都昌方言属赣语的昌靖片,同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与赣语代表南昌话(也属于昌靖片)也有不同,都昌话中的“得”也呈现出相类似的情形。都昌方言中“得”的用法大致有八种:动词“得1”、助动词“得2”、介词“得3”、结构助词“得4”、动态助词“得5”、语气词“得6”、词尾“得7”、词缀“得8”。所有的“得”都可以读[t?着](第四声),个别情况可以读轻声。
一、动词“得1”
都昌话中的得1,是动词,作谓语,后面带有宾语,意义有两种:一是“得到”“获得”;一是“使得”。
(一)表示“获得”“得到”
(1)里次大运会,佢得得一块金牌。(第一个得)
这次大运会,他得到了一块金牌。
(2)佢那样个说话,得别家嫌。
他那样说话,讨别人嫌。
要否定,可以在“得”前加上“冒”或“不”
(3)里次大运会,佢冒得得一块金牌。
(4)佢那样个说话,不得别家嫌。
如果宾语放在动词前,否定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不是直接否定“得”了。例如
(5)中秋佢个单位有月饼得。
中秋他的单位发月饼。
否定就是在“有”前加上“没”,或者说只要否定“有”就行了。
(二)表示“使得”
这种用法往往在“得”的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能够的“得”。例如
(6)大人都死得,里得崽里得得大都好难。
大人都死了,使得这个男孩能够养大好难。
(7)多亏得张三帮忙,崽里才得得里个好事做。
多亏张三帮忙,使得儿子才能够有这件好事做。
这种用法的“得”的否定,不是在这个“得”前加否定,而是在后面一个表能够的“得”前加上否定副词“不”。
(8)大人都死得,里得崽里得不得大哟!
二、助动词“得2”
助动词“得2”有几种用法:它表示能够,或表示情理上、事实上或意志上的需要、应该、必须,或表示对客观情况的估计,或表示允许。
(一)表示“能够”
(9)里个男老倌七十多得,什么都吃得。
这个老头七十多,什么都能吃。
(10)里种话也就是佢驮得。
这种话也就是他能够承受得住。
这种否定形式只要在“得”前加否定词“不”。
(11)里个男老倌七十多得,什么都吃不得。
(12)里种话也就是佢驮不得。
普通话是“助动词+动词”,这种用法“动词+得(助动词)”,助动词放在动词后面。志村良治把这种用法的“得”称为“后置助动词”[1]。
(二)表示“需要”“应该”“必须”
(13)里个事情慌不得,我还得考虑考虑。
这样的事情不能慌,我还需要考虑考虑。
(14)买只新个,至少得用两三千元钱。
买一个新的,至少要用两三千元。
这种用法的“得”在普通话里发音是“dei第三声”。它的否定形式不能用“不得”,要用“不用”(如果动词已经是“用”就加上个“不”就行)。在这里要说一下双重否定,跟普通话一样,用“不+得+不”这种形式,表示客观情况迫使这样做。后面必须带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或带谓词性代词“这样”“如此”一类。如
(15)爷老子打得好几只电话来,我不得不走屋里去。
父亲打了几个电话来,我必须回家。
(三)表示“估计”
(16)里个晏个走屋里去,妈又得说你侬。
这么晚回家,妈又得说你。(估计一定如此)
这种“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也读“dei第三声”。它没有否定形式,或者说否定的不是“得”的本身。
(四)表示“允许”
(17)做完得里些事,佢睏得不?
做完了这些事,他可以睡吗?
(18)里种话你侬说不得,大人得说得。
这种话你不能说,成人可以说。
这种用法否定形式一般在“得”前加上“不”即可。
三、介词“得3”
“得”带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结构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不能前置。在普通话中介词短语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后。“得3”有三种用法:一是表示“在”;一是表示“到”;一是表示“给”。
(一)表示“在”
李莉在谈到宜宾“得”时说,当动词前面的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关涉的人或事物时(多为事物),“得”的功能是引出放置人或物体的处所。“得”表示“在”的意思[2]。都昌话中的“得”,用法相同。
(19)书放得哪里?放得房里椅得上。
书放在哪里?放在房里的椅子上。
(20)佢把吃不了个饭丢得地上。
他把吃不完的饭丢在地上。
例(19)中的“书”是动词“放”支配的对象,“得”引出“书”放置的处所“椅得(椅子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行为的发出者加上就更好理解:你侬(你的意思)把书放得哪里?例(20)同理。
(二)表示“到”
这种用法,动词前面的成分是动作、行为的主体,“得”的功能是引出动作使物体到达的处所。
(21)佢跑得屋里去得。
他跑到屋里去了。
(22)鸟飞得哪里去得?
鸟飞到哪里去了?
例(21)“佢”是动作行为“跑”的主体,“屋里”是“得”引出“佢”到达的场所。例(22)道理同此。
表示“到”“在”这两类用法辨析:从形式上看两者都是“名词(或代词)+动词+得+处所”,但是它们是有差别的。表示“在”的这一类的“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动词”之间关系,“名词(或代词)”是受后面“动词”支配的,是被动关系;表示“到”的一类则不同,“动词”所表示的行为是“名词(或代词)”发出的,“名词(或代词)”是主动者。
(三)表示“给”
表示“给”的“得”的用法和上面表示“到”“在”后面跟处所不同,其前的动词只限于“给予”类的,如“拿”“送”“还”“借”等,除此之外“得”后跟的是人称代词或表示人的名词,而不是表示处所的词。
(23)里个东西好好吃,拿个得妈吃。
这个东西很好吃,拿些给妈妈吃。
(24)你侬把里些书还得佢。
你把这些书还给他。
四、结构助词“得4”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它们的补语中间,充当补语的标志。
(一)“得”后连接程度补语或结果补语
“得”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5)里个东西便宜得要死。
这件东西很便宜。
(26)佢把屋里抹得令光闪闪个。
他把屋里抹得很光亮。
(27)佢被问得话都说不出来。
他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里还要说说“得个”的用法。“个”的读音轻而短
(二)“得”后连接数量补语
“得”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8)佢比佢个老婆小得几岁。
他比他妻子小几岁。
(29)里些猪养得几个月就卖底。
这些猪养几个月就卖掉。
(三)“得”后接趋向补语
这种用法“得”前要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30)佢要用,赶快送得去。
还有“得个”的用法。“个”的读音轻而短,比较容易脱落。用“得个”的句子不多,一般用在“要死”“要命”作补语的句子中。尽管就这么个模式,但在口头经常使用。
五、动态助词“得5”
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
(31)昨日,佢搭飞机去得北京。
昨日,他乘飞机去了北京。
(32)你侬在里吃得饭再走屋里去。
你在这里吃了饭再回家。
有“得过”的用法。“得过”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得过”相当于“过”,可以省去“得”不说。但“得过”没有普通话“过”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曾经具有这样性状的用法。
(33)王晓提得过里件事。
王晓提过这件事。
(34)没有么得了不起,我们去得过北京。
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去过北京。
六、语气词“得6”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得”作为语气词,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呢”;一种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了”。
(35)你侬把崽个书包放得哪里团得?
你把儿子的书包放在哪里了呢?
例句中的“得”相当疑问语气“呢”。这种用法的“得”常在前加个“么”,“么得”也说“么得咯”,意思是“什么呢”。
(36)你侬晏姜说么得(咯)?
你刚才说什么?
(37)佢个劲好大,一拳把桌得打穿得。
他的劲很大,一拳把桌子打穿了。
例句中“得”相当陈述语气“了”。
七、词缀“得7”
“得”一般作为名词性词根语素的后缀,还和一些动词性语素结合,构成双音节名词。“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后缀“子”。
(一)名词性语素+“得”
桌得 椅得 杯得 镜得 帽得 茄得
桌子 椅子 杯子 镜子 帽子 茄子
(二)动词语素+“得”
扣得 夹得 钳得
扣子 夹子 钳子
还有一些含“得”的非名词性的合成词,如“晓得”“认得”“记得”“觉得”“舍得”等,这些词普通话中也有。个别的就只是方言词了,如“幸得”“幸幸得”“懒得”。
“幸得”“幸幸得”都有幸亏的意思,可以混用。
(38)幸得冒出门,去得就完得。
幸亏没有出门,去了就完了。
“懒得”的意思是“不想”“不愿”
(39)我懒得理佢个事。
我懒得管他的事情。
“懒得”可以分开,中间是动词,上面的例句可以改为:
(40)我懒理得佢个事。
八、词尾“得8”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都昌话里“得”常作为名词词尾,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在口头将“得”放在人名的后面,如银山(人名)得、双初(人名)得、碧桃(人名)得;一种是在列举一串物品时,每种物品后面加上“得”,如
(41)佢个崽考得大学,托别家买了好多菜,有鱼得、虾得、蒜公得、豆级得、鸭婆得……
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托别人买了很多菜,有鱼、虾、蒜苗、豆角、鸭子……
都昌话里“得”的用法,和赣语宜萍片宜丰话“得”的用法不同,宜丰话“得”有四种用法[3]。同同片的南昌话也有差别,南昌话中的“得”的用法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后缀等七种[4]。西南官话四川宜宾方言“得”的用法有六种: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助动词、介词、语气词、时间副词[2]。长沙方言中“得”的用法有:动态助词、结构助词、介词、助动词、语气助词、形容词、用作构词成分和衬字等[5]。几种方言中都有这几种用法,即介词、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助动词,奇怪的是普通话里没有介词的用法。
关于都昌话中“得”的来源。“得”在殷商甲骨文中从“手”持“贝”。《说文解宇》释为“行有所得也”,表示在道路上拣到“贝(宝)”而有所获。所以“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都昌话中“得”作为动词“得1”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获得”,它和本义保持一致,一种是“使得”,可以看作是本义的使动,即“使……获得”“使……得到”,也就是说它可以看作是本义用法的进一步延伸。由于汉语的介词是从动词演变来的,作为共同语的地方方言大致应该如此,都昌话“得3”作为介词也应该是动词演变而来。都昌话中结构助词“得4”的来源。王力、杨平、蒋绍愚、吴福祥等认为状态、能性述补结构中“得”的来源是同一的,都是由原来“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义进一步虚化,而成为词的词尾。即:结构助词“得”的来源是由“获得”转化为“达成”,再由“达成”进一步语法化而成。而当“动词+得”后面不是带体词性的宾语而是带谓语性成分的补语时,就产生了带得的述补结构[6]。
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是动词“得到”“获得”虚化渐变而来,这一点和普通话应该一样。语气词“了”经由动词到事态助词,再到语气词的发展过程,语气词“吗”由“无”到“麼”到“吗”[7],都昌话中“得”为语气词,它的发展途径怎样,有待考察。都昌话“得”作为助动词、词缀、词尾,它们的来源也需探究。
参考文献:
〔1〕志村良治.中国中世纪语法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李莉.四川宜宾方言中“得”的用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3〕邵宜.赣语宜丰话“得”的研究[J].语文研究,2007(1).
〔4〕徐阳春.南昌话“得”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2).
〔5〕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1).
〔6〕刘子瑜.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3(4).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