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曙光
笔者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期间上过“失败课”“表演课”“精彩课”“研讨课”“示范课”与“名师课”,简单地说,可概括为“简单课—复杂课—简单课”。或者更通俗地说,从“粗茶淡饭”开始,到追求“山珍海味”,又喜欢上了“粗茶淡饭”。
刚出道时的“粗茶淡饭课”目的单一,就是提高班级成绩,讲具体一点就是提高班级分数。使用的教具简单,没有电脑课件,只有两块小黑板和一根粉笔,课堂操作也很简单。笔者总结了“一背、二练、三套”的办法,“一背”就是把公式、口诀、规律等背熟;“二练”是给题目分类,每一类都反复练习,做到熟练做题;“三套”就是总结出解题方法(公式),教会学生怎么套用公式。这种方法很“实用”,班级考试成绩提高快。
而后,笔者参加各级教学大赛,才开始体会到课堂教学有那么多的讲究,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都要精推细敲,反复修改。笔者曾与别人开玩笑称评优课就是“走钢丝”,而正是这种“走钢丝”的打磨,使笔者的课堂教学组织越来越科学,教学语言越来越精练,教学板书越来越规范,教学评价越来越到位,师生交流越来越顺畅,环节过渡越来越自然。
经历过成功,笔者就自然把赛课的那份热情用在常态课当中。但笔者发现同样的一堂课,在常态背景下实施的课,效果远不如比赛环境下上的课,教师认为很精彩的部分,学生不认账。后来才明白,赛课蕴含着从上课第1分钟到第40分钟高密度的容量,那种特殊环境的气氛迫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中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每一个精彩的设计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现,课堂活动的组织不用教师费心。比赛课的精彩源于课堂上的“优秀生”的表现,学困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却令人怀疑。而常态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学困生也能有所收获,与学困生的“对话”可能比较吃力而乏味;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很难持久,再精彩的设计也无法吸引思维处在疲惫状态的学生,教师可能需要花些时间吸引那些“开小差”的学生,课堂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于是,“教得简单,学得轻松”成为笔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笔者的课堂教学之路走了一个“轮回”,“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喜欢,学得更轻松,体现出简单之中的不简单。笔者思考:如果没有品尝过“山珍海味”,就无法嗅到“粗茶淡饭”的香味。做数学教学的研究,就得把简单的事情想得更加深入一些,复杂一些;反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在课堂,就应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使学生学得“快”,又“乐”一些。笔者又想: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是重复的,可以不要;哪些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可以不教;哪些讲解或提问是啰唆的,可以不要;哪些活动是无效的,可以放弃;课堂教学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内容的核心,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数学知识归类压缩,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简单有效的课堂?其实,可用四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教学目标“准”而实际。教学目标要具体,而不在于多,目标多了,学生分不清轻重,就会认为哪个都很重要,哪个都实现不了;目标要定得准,定得具体,采取若干步骤理解与掌握新知,切忌空洞、华而不实。
理解与掌握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何才能知道学生真的理解、真的掌握?答案是学生能把数学摆出来、折出来、画出来。学生的真理解、真掌握,需要过程与方法,迁移与转化、形象与抽象、联系与对比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过程与方法,就如解决新问题往往要把它变成旧问题,然后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往往从形象开始,逐步抽象化,或者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解决抽象问题。解决复杂问题与简单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变成几种方法,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就像让学生运用一二年级掌握的方法解决五六年级的问题,学起来就简单多了。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简单有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教学环节“少”,却要体现实效。教学环节少,就是减去重复的不必要的环节;教学环节少,就是让教学过程更连贯;教学环节少,就是让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难点能有效突破。教学环节“少”一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一导入,二探究或讲解,三练习。在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导入要做到“快”和“趣”,探究要做到“慢”和“透”,练习要做到“精”而“活”。在时间安排上,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这样的时间安排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它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注意力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思维相对活跃,后20分钟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应尽量在前20分钟完成例题的教学。二是要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新知学习上,应尽快地进入主题学习。三是探究的形式不宜过多,应该追求纵向的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横向的走过场。四是20分钟的练习和作业时间能保证练习的量,前10分钟边练边讲,后10分钟学生独立作业,练习的题型和形式决定了练习的质量。
第三,教学媒体“简”而实用。教学课件的功能大概有两个:一是学习材料的呈现现代化。以前的教师更多用的是小黑板和一根粉笔,现在有大屏幕,学习材料呈现得快,信息量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二是形象直观的演示。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动态的过程演示,把抽象变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教学课件使用不恰当,或者过度地依赖,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过于强调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可能影响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化进程。就如不少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课件里设计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结果学生喜欢上了可爱的小动物,却不去关注数学本质的思考。其次,过多地依赖课件,容易被课件所捆绑,每一个环节都得按课件设计好的进行。课堂教学不能被课件所捆绑,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被课件演示所取代,教师的示范、板书还得货真价实。教学课件应该用在关键处,在材料的呈现时用课件,可以节约时间;学生操作后用课件作总结性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仅限于此。
第四,课堂练习“精”而实在。课堂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少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而少有考虑练习(作业)的设计,把教材和练习本上的习题搬下来给学生练习,针对性不强。
一是课堂练习(作业)要求“精”。40分钟里,留给练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练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练习得有效?练习如何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笔者一般会设计三道练习(作业)题,第一题是与例题相仿的“保底性”练习,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解;第二题是变式题,即“发展性”练习,一题多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三题是“挑战性”练习,主要对象是学优生,让学优生“吃得饱”。二是课堂练习(作业)要求“活”。练习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练习设计要求“活”。
此外,是不是让更多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堂40分钟,为什么不安排10分钟,甚至15分钟的时间独立作业呢?如果学生的作业在课堂内完成,课外的负担不就减轻了吗?笔者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10分钟以上的独立作业时间,这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在独立作业的时间里,教师才有空间与时间及时发现学生哪些学会了,哪些还存在问题,并及时辅导。
把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想明白了,数学教学不就变得简单了!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教师把课上得简单,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