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青
儿子十四岁,初二,成绩不是特拔尖,想要在全市两三万名同龄人的激烈竞争中,考入仅有的那几所重点高中,还须一番努力。说实话,我急!可他不急,成天一副乐呵呵、无忧无虑的样子,幸福指数极高。哪怕考砸了,也只是伤心那么一小会儿,作沉痛反思状,以博同情,避免挨批,过后又阳光灿烂。
看他胸无大志,我一直想找他进行一次比较深刻的谈话,帮助他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一天晚上,他早早写完作业,哼着周杰伦的歌自得其乐。我一看,时机来了,于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这样整天穷开心,有没有想过你将来要干什么?要不要给自己定个远大的目标?”
“什么?妈妈,你再说一遍。”他摘掉耳机。
我又重复了一遍。这小子搔搔后脑勺,然后很快抬起头,迎着我的目光十分认真地说:“妈妈,我先问您一个问题,您对现在的自己满意吗?”
“你是指哪方面?生活还是工作?”我被问得有些莫名其妙。
“都可以。”那略显稚气的脸上微微一笑。
“嗯,”我稍稍思索一下,说,“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很满意,有一个幸福的家,热爱老师这个职业,学生们也很喜欢我,我挺幸福。”
“那么,妈妈,十四岁时您在想什么?您那时会知道今天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吗?”他突然反问,目光明净而坚定。
我有些茫然了,十四岁,我在想什么呢?哦,那年我刚考上厦门师范。可是中考填志愿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老师。考师范只是因为我估中考的分数只能读师范或卫校,而我是绝对没有勇气当护士成天面对生老病死的。于是我只好摇摇头,告诉儿子我不知道。
“但是,妈妈,现在您不也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目标的。”儿子拍拍我的肩膀,就像我平时语重心长地教育他那般。我忽然明白,绕了半天,这小子是在挖个陷阱让我自己往里跳,不过我也不得不为他缜密的思维暗暗叫好。只见他狡黠地眨了下眼,又接着说道:“您十四岁时,已经离家去读师范了,而我呢?还在读初二。那时的您思想肯定比现在的我成熟。既然您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我又怎么知道自己以后呢?很多事情是要一步步来,顺其自然,时候到了自然就知道了,你们大人啊——操心太多!”
是啊,操心太多,也许当老师的,多少都有点职业病,我总是替孩子操心太多。早上担心他迟到,一大早就得提高八度音把他喊醒;中午去午托班吃饭迟了,电话一个接一个催;晚上写作业太晚了,心疼他睡眠不足,却又责怪他磨蹭。开家长会时,对着班上家长讲得头头是道,请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生活中自己却常常过度关注儿子,剥夺了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的权力。
看我半天不说话,儿子拉拉我的手,又说:“妈妈,您总是替我瞎操心,所以你不开心、爱生气。可是,不管你怎么跟我生气,我的生活一样是多彩的。您收我手机,没关系,我可以玩乐高;您不让我玩乐高,没关系,我可以看书;您不理我,也没关系,我和老爸也聊得很开心。我每天写作业写到很晚,您急什么呢?是我写又不是您写,您累了想睡可以先去睡,我还是会很快乐地写完。我每天六点多出门,晚上七点多回家,一天上那么多课,晚上还要熬夜写作业,我容易吗?我要不给自己找点快乐,日子怎么过呢?”
我搂住儿子,歉意和愧意爬满心头,多好的心态!多乐观的孩子!回想他上小学前,周末,我经常带他到植物园、鼓浪屿、环岛路玩,滑滑梯、捞鱼、挖沙建城堡、在草地上打滚……累了就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直玩到天黑,母子俩才披着满天的星光优哉游哉地回家。那应该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日子。
我们失却这份纯真欢乐和闲适从容有多久了呢?自从他上了小学,苦难就来了:饭后不再到小区闲庭信步,周末忙着上各种补习班,连偶尔回岛外看望父母都成了来去匆匆的奢侈。因为写作业慢,他的玩具被我束之高阁,甚至有时连睡觉前拿着个小玩偶把玩的自由也被我剥夺……我鲜少关心他的内心是否快乐,每天说得最多的话似乎就是:“动作快一点,你怎么还没写好?你怎么又忘了?”平心而论,除去成绩不够拔尖,我的儿子相当优秀,他懂事孝顺、宽容大度、热情善良、幽默乐观、爱好阅读、兴趣广泛、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
但是,在这样一个教育目标狭隘、教育价值混乱的年代,身为教师的我,似乎比一般家长更容易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彷徨,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感到茫然,却始终无法冲破世俗的藩篱,最后痛苦、愧疚、无奈地站到应试教育一边,和孩子一起艰难地奋战在通往重点高中的独木桥上。我总想压榨他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恨不得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我一边填鸭式地给他买大量教辅材料,一边心疼他要牺牲睡眠和健康才能换来一点可怜的分数。对他能否考上一所优质高中的担忧,使我的内心似乎隐藏着一种对他享受快乐自由的深深的不安和焦虑,仿佛他一闲下来成绩就下降了。他玩游戏,我说他浪费时间,他给ipad越狱、装系统,我怪他不务正业。可是,我却忘了他还是一个玩心不泯的十四岁的大男孩,一个挣扎在以考试论英雄的教育体制缝隙中也需要喘息和释放的可怜的孩子!因此,当厦门史上最严厉的减负令严格执行后,作为家长,我感受到的不是欣喜和释然,反而是更加的惴惴不安和不知所措——不是不知道教育的本真,而是太清楚,至少目前依然只有高考一条路可以走。
面对一个街头卖花的孩子,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这样写:“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对自己的儿子,我为什么非要揠苗助长地要求他在十四岁时就草率地给出自己四十岁的人生答案呢?
十四岁,你在想什么?聆听自己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成长的快乐,用你十四岁那清亮的眼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