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华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均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也较差。古诗文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字词翻译、文本串讲的陈旧教学方式很乏味,使古诗文教学高耗低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领学生轻松走上学习古诗文的康庄大道,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入情扩充
扩充就是保持原古诗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内容,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炼词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示例1:(你相信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是太可惜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信服吗?)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选自《马说》)示例2:(长江)渡远荆门外,(大江)来从楚国游。(起伏)山随平野尽,(滚滚)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飞天镜,(天空)云生结海楼。(诗人)仍怜故乡水,(乡水)万里送行舟。(选自李白《渡荆门送别》)学生添加的内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丰富了诗文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添了学习乐趣。
拓展名篇
学生如能尽情品味课外典范,能断句,能读懂,就能不断积累古诗文语感,扩大古诗文阅读范围,并加深对原文内容、内涵的理解。如学习《醉翁亭记》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其姊妹篇《丰乐亭记》。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不难明白这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诗文作为歌词,巧用歌曲学古诗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边听边唱,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词的内容,在深情的歌声中体验到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此教学形式走出了古诗文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樊篱,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演课本剧
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分愚公和智叟两个角色演示朗读,在表演过程中,既让学生熟悉巩固课文知识内容,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文的快乐。再如学习司马光《孙权劝学》时,可先让学生想象出鲁肃与阿蒙议论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孙权、鲁肃、阿蒙三个角色表演课本话剧,生动再现文本内容。
故事激趣
进行《愚公移山》教学时,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的强烈欲望,让学生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出师表》时,可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导入,学生就不难明白作者当年为什么出师前要写此表给昏君。在讲解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时,可分别讲“三顾草庐”“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研讨
我发现不少学生手头上都有古诗文方面的参考资料,于是,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以学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利用古诗文参考资料预习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在小组内不参阅资料的情况下,逐句或逐段轮流研读课文,本组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资料,发现主讲人讲错之处就给予及时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在本组内共同讨论解答,本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请老师解答。以这种研讨方式教学古诗文,让学生从“主听”变为“主讲”,从“主抄”变为“主学”,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凭诗绘画
凭诗绘画,寄学于绘画活动中,寓教于娱乐,学生能在愉快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要求学生找出这首小令描绘的景物,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一幅表现小令内容的简笔画,然后把好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能当堂熟练地背诵这首小令,同时也理解了小令的内容和情感。再如学习柳宗元《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学生更好地体会了小石潭的清幽秀美和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