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例说

2013-04-29 11:02申月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6期
关键词:石猴词语课文

申月红

观察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随意性太强了,大家往往是想到哪儿就“即兴”问到哪儿,提问不仅没有质量,而且更缺少艺术性。随意而盲目的提问必然带来问题的简单与零碎,甚至是脱离文本与学生的“泛泛而问”、“为问而问”。那么,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更加有效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一、靠船下篙,让提问更具指向性

在日常进行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中现有的“阅读提示”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预习课文时已有的“学习准备”,还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后续的思考与学习留存更大的空间。浙江名师王春燕教学《石猴出世》就巧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发问,在课堂上与学生演绎出一道特殊的风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 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老师按顺序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当有一个学生回答“石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老师便由此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人手,提问也由此展开,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指向语言文字,提示他们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

二、一脉相承,让提问更有关联性

要整合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拾级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扩张,同时也让课堂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圆融与整体架构,一位老师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提出了这样几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

1 初读了课文,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吗?

2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几个词板书在同一行呢?

3 老师为什么把“袋鼠”和“贝壳”写在同一行呢?

4 这两种是简略介绍的,而上面的几种写得比较详细。再想想,“贝壳”的后面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才比较完整呢?

在揭示课题后,这位老师已经启发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引号和“老师”进行了提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经过课前的预习,他们已经能够大体明白《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但他们却不太清楚课题“老师”上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时老师并没有选择“告诉”,而是让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关联性极强的教学提问带给学生的阅读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让提问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师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上创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当时的教学片断如下:

(老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生:给它找近义词。

师:就是换词法。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我用查词典的方式理解词语。

师:对,可以借用工具书来理解。

生:我把词语拆开来,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这就是拆词法。

师:理解词语确实有许多妙招,老师还有一个妙招,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说自己理解的词语,同一个词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说出了很多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利用投影将这些方法集中出示,强化学生的认知。

其实,除了理解生字新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用提问串起更多的教学步骤与教学环节,小小的“一问”包容的实在太多,真可谓一问一“世界”,“世界”很多彩。不仅如此,“一问”后学生以及老师的应答也包纳在其中。包容,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多样,还是学习结果的多元;有了这样的包容,提问才不会形式化与简单化,才会真正给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品悟。

猜你喜欢
石猴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背课文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