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圣王

2013-04-29 09:44郭国柱
海峡旅游 2013年6期
关键词:圣王云霄潮州

郭国柱

很少有神明如开漳圣王陈元光那样,身上兼具了忠义伦理、故乡认同和艰苦创业这三种价值观。“忠义伦理”指陈元光及其亲属、部下为了平定边疆,不辞艰险万里南下征战,以勇气和智慧谋求边疆的归化和发展,并最终为国捐躯。“故乡认同”是指对播迁于海内外的漳州人来说,开漳圣王信仰不仅凝聚着他们对漳州这块由追随陈元光的汉族祖先征服和开拓的故土的认同,更将他们的乡愁指向陈元光和他带领的唐朝府兵的故乡——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而与“艰苦创业”相联系的,是开漳圣王对山重水远、森林沼泽密布、文化落后的漳州的开发。

在今天的云霄县县城及周边农村,与开漳圣王有关的庙宇共有一百余座之多,在云霄探访开漳圣王,一方面看到的是一部漳州开发史的物证;另一方面,看到的是漳州人民如何自豪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开漳圣王”这个符号上,创造出对“漳州人”、“中原移民”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迸发出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的情怀。

由人到神的成圣之路

有关陈政、陈元光父子平蛮开漳的故事,在闽南广为流传。而陈元光对闽南的征服和经营,其主要的舞台正是云霄。云霄人提起开漳圣王,他们口中亲切称呼的“王爹”,是骄傲的。很多人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乃是随陈元光部队南下平蛮、落籍云霄的军人。云霄作为陈元光和其父陈政部队屯兵镇守的据点和陈元光奏请朝廷设置漳州府获准后最早的郡治所在地,有着大量与陈氏平蛮开漳有关的文物、史迹,成为海内外漳州籍闽南人寻根谒祖的“祖地”。

自汉代以来,汉族涉足福建九龙江流域就不深,因为此处生活着大量被汉族先民鄙夷为“蛮獠”的南方原住民,他们的语言、文化都与汉族迥异,难以共融。从两晋到隋,虽然此处已经具有相当数量的汉族移民,北方汉族统治者也已经将此地纳入帝国版图,设置了行政区划,但事实上,汉族军民长期退守九龙江以东,凭借天堑与“蛮獠”保持距离。

到了唐太宗时期,中央政权巩固,帝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疆不再那么成问题,朝廷就开始试探性地“经略”这块位于潮州和泉州之间,横跨闽粤,被称作“獠蛮之薮”的原住民聚居区。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之前,有朝廷将领在九龙江下游与南溪围抱处驻兵并设置镇头城,以逼近原住民腹地。或许是嗅到了汉族统治者咄咄逼人的征讨气息,或是在近距离的接触中产生了摩擦,不久,在唐总章二年(669年),此地的原住民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抵抗,被汉人的朝廷称为“蛮獠啸乱”。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发布《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诏书,命归德将军陈政率兵镇压。身居中原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领命(近期也有史学观点认为陈氏家族为潮州揭阳土著汉民,受皇命从潮州就近出兵),率领一百多员将领和三千多名士兵挥师万里南下,经淮河流域、沿大运河,取道江浙进入福建,再顺闽江而下,从南平至福清,再入驻仙游、安溪一线,逐步往南,向龙溪推进。

进入福建之后,唐军起初接连攻占数个原住民峒寨,但最终遭遇原住民首领苗自成、雷万兴调集的各峒寨联军的顽强抵抗,无力招架,退守九龙山,再次凭借天堑守卫九龙江东部地区。直到由陈政老母魏敬率领的增援部队赶到,方重振旗鼓,夺取了横亘在今天的云霄和漳浦之间的盘陀岭,在云霄屯兵。

陈元光青少年时代就随父征战福建,到了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潮汕地区的冈州(今天的广东新会)征讨反唐首领崖山陈谦的叛乱中病故于军中,年仅21岁的陈元光就接替父亲指挥战斗,成功平息叛乱。他的英勇和谋略在此役中开始为人瞩目。唐永隆二年(680年),崖山盗寇逼近潮州府,陈元光再次领命挥师前往平定叛乱,功成之后在永淳二年(683年)获封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确立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

陈元光被称作“开漳圣王”,其成就当然不仅在于镇压原住民反抗,更在于开化和开发漳州。与他的父亲一样,他在对原住民的征伐过程中一直采取“耕战结合”的策略——每屯兵一处,就辟土开疆,发展农业,吸引原住民中的平民前来定居。他还很重视对工商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贸易,在森林密布的地带开通道路等,招抚了相当数量的当地原住民。

在征“蛮”的军事成果巩固之后,陈元光开始谋划通过加强地方政权,发展地方社会和经济,来进一步巩固漳州地区的稳定。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他向朝廷提交了《请建州县表》,请求在泉州和潮州之间的绥安设置一个新的行政区,他写道:“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理彰则民心自知感激”,强调行政区建立之后有利于实施治理和增进伦理,稳定一方。由于坐落在漳江之畔,他提议将这个新行政区命名为“漳州”,漳江的原名是“绥安溪”,相传元光父亲陈政当年看到它,想起自己在北方征战时在山西上党见过的清漳河,而将之改名为漳江。

朝廷不仅批准了他设置漳州的提议,还允许他使用自己的老部下和亲属子弟来治理这个新的行政区。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府成立,陈元光成为首任漳州刺史。事实上,由于朝廷不得不仰赖陈元光集团来稳定这个这个地处偏远、诞生于未散的硝烟中的新行政区,在漳州建立之后,朝廷留给了陈元光极大的治理权。在陈元光死后,他的三代后人(及至其曾孙陈谟)世袭了漳州刺史的官位,将漳州置于家族控制之下。

漳州创立后又过了25年,唐景云二年(711年),潮州的原住民再次发动有组织的反抗,潜入云霄的拜岳山发动进攻。陈元光仓促应战,在战斗中负伤,身死沙场,时年55岁。

陈元光死后,他的丰功伟绩获得唐朝王室的高度肯定。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唐玄宗就予以追封,赐谥号“忠毅文惠”,并在当时的漳州郡治所在地西林为他设立祠堂。他的人格和功绩不仅为唐朝统治者认可,也受到了后世汉族统治者的推崇。在他死后四百年,宋徽宗赐匾额“威惠庙”给位于当时的漳州政府所在地漳浦的一所陈元光祠,此后,“威惠庙”成为闽南多个陈元光祠的正式名称。到了明朝,陈元光祭祀被纳入官方祭典,每年仲春和仲秋,都有官员率当地缙绅开展祭祀活动。

在获得官方祭祀待遇的同时,陈元光在民间逐渐被神化,成为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对他的膜拜和祭祀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内容,以此祈求平安、健康。在他的生日、忌日、封王日,以及元宵、中秋,都有对他的大规模民间祭祀活动。陈元光在漳州被尊称为“开漳圣王”、“威惠王”、“威烈侯”、“圣王公”、“陈将军”和“王爹”,成为漳州民间信仰世界中最主要的神明。

猜你喜欢
圣王云霄潮州
卢士杰《自有云霄万里高》
云霄办喜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荀子“圣王”观与儒家道统论的内外维度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飞上云霄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980元传绝技 圣王骨酥鱼成就济南展会“人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