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
学设计;入手点;落脚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57—01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入手点和落脚点。每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止?也就是说从何处入手,到何处落脚?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误区就是因为不明确如何起步,走向哪里,而使教学无法找准合适的“落脚点”。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这个方面感受颇深,现略谈一二。
一、“请跟我来”,“我跟你去”
我们的教学如何起步?答案有两个:“请跟我来”或“我跟你去”。这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教学行为。也许是长期受注入式教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总习惯于指向“请跟我来”,严格按照预设执行。教学的起点也是整齐划一,一刀切,齐步走。学生开始上课,必然装作一无所知,从零起点开始,在教师的指挥与导演下,一步一步“渐入佳境”。教师习惯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习惯了接受这样的教学,我们也习惯了欣赏这样的教学,于是,不知不觉,这样的教学似乎变成了亘古不变的模式了。在观摩教师的公开课中,我发现90%左右的课例都是从零起点开始:揭题——审题——初读课文,即使关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安排了课前检查,也基本是以检查字词为主,流于形式,趋于模式化。这说明我们对预习的价值认识不够,检查的力度不够,形式不够丰富。
既然“请跟我来”的教学模式贻害无穷,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我跟你去”的模式呢?“我跟你去”的教学是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教学,教师甘愿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我跟你去”的教学,教师必须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指向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故而,这样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已知起步,也可以从学生的未知入手。
1.从学生的已知起步。在上课时,先预设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有了哪些积累,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预习情况,根据真实的学情,再开始我们的教学。找准了教学起点,就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这等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在兴奋、渴望的心态下学习,效率可想而知。请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老师课文你们都读了几遍?
生: 3遍 、5遍、8遍……
师:既然大家都读得这样充分,请同学们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背诵。
指明背诵,5名同学分别背了自己喜欢的片段。
师:刚才大家背的太好了,你們再试着仿写一节好不好?学生仿写后,指名朗读自己写的作品。
以上教学片段,通过呈现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完成,可谓把准了学生的“学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点上入手,兴奋地奔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课堂呈现个性化的生命态势。因为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起步,教学是“跟着学生走”,教学才取得了成功。
2.从学生的未知入手。“我跟你去”的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的未知入手,即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教学。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落脚在学生的憤悱点上。这一点,《穷人》一课堪称典范。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渔夫的妻子桑娜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渔夫回来后会怎样看待邻居们的孩子?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理解孩子们上学的艰难。更加可贵的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如一个学生提出: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抱回邻居家的孩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忠实学伴,根据学情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拨云见日。
二、关注眼前,放眼未来
我们要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答案也有两个:关注眼前或放眼未来。我想,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都会把他教学的落脚点定位在学生终身发展上。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语文素养。
1.内隐知识外显化。《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学设计理念有突破,很多做法可圈可点,特别是对读法、写法等内隐知识的揭示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朗读中体会情感,进而将喜欢的小节背诵,图像演示让学生仿写。这些重要的读法、写法的揭示,不是生硬的标签,而是教学过程的自然总结。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就是围绕“手”引导学生读懂内容,领悟写法,感悟读法、学法的过程,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整堂课中巧妙融合,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2.听说训练常规化。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存在轻听说能力重读写能力的倾向。我们的教学很少涉及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因而,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可利用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