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区灰霾天气历史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3-04-29 09:37王力张春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灰霾成因

王力 张春艳

摘 要:利用绍兴地区各台站建站以来观测资料,对绍兴地区灰霾天气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地区逐年平均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2012年,灰霾日数占历年总数的35.2%。灰霾日数12月最多,8月最少;灰霾天气中,风速≤3.0m/s时,出现概率最大,为67.0%;当风向为NNE时,出现概率最大,为16.0%,SE时,出现概率最低,仅为1.6%。年日照时数与灰霾天数呈弱的负相关。5个县中绍兴和诸暨灰霾日较其它县市偏多,可能与其工业化程度强有关。除城市工业化发展等因素外,灰霾的观测判别标准的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按照目前灰霾的判别标准,重新统计历年可能出现的天数,2000年后年平均灰霾天数比70年代增幅仅为41%,远远低于实际增幅704%。早期判别标准不统一、阈值偏低造成灰霾天数记录偏少。

关键词:灰霾;历年变化特征;成因;绍兴地区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00-04

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黑暗物微带蓝色[1]。核心物质为灰尘颗粒,即气溶胶颗粒,一天中任何时候均可出现。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增加是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2]。

绍兴地区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近10a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污染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3]。郑宏翔、王业宏、靳利梅[4-6]等也对不同地区的灰霾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最近10a灰霾天数逐年增加,与地面风、日照等有相应关系,并对交通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分析绍兴地区历年霾日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利用绍兴地区嵊州、绍兴、诸暨、上虞、新昌5个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至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从时间和成因上分析了绍兴地区灰霾日数的变化特征。

1 资料选取和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资料已经过国家数据质量修订。采用嵊州1953-2012年、绍兴1961-2012年、诸暨1971-2012年、上虞1971-2012年、新昌1972-2012年历史资料,同时段分析中,各台站统一采用1972-2012年资料。从时间上分析绍兴地区灰霾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并分析风和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按照最新灰霾标准,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对历史资料进行回算,重新统计历年灰霾出现日数,分析年际变化。

2 绍兴地区灰霾天气变化特征

2.1 灰霾年际变化 对1972-2012年嵊州、绍兴、诸暨、上虞、新昌历年灰霾日数统计,由图1(a)可见绍兴地区灰霾天气的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72-2002年,地区历年平均总霾日数均低于11d,平均每年5.4d;2003-2010年每年在20d以上,平均29d,2010年达到51d,增加迅速;2011-2012年年均120.4d,比上一阶段增幅315%。图1(b)为各台站建站以来灰霾年际变化曲线图,2002年以前,除嵊州、诸暨外,绍兴、上虞、新昌年灰霾总数均低于10d。诸暨最大19d(2001年),嵊州1953-1954年天数较多,分别为56d、65d,其余年份在2~29d内波动。2002年后有所增加,尤其是绍兴、诸暨,增幅最大,新昌最少。

2.2 灰霾月际变化 图2为1972-2012年历年各月灰霾总日数统计图。由图2(a)中可见,灰霾日数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12月份最多,平均122.4d,次多月为1月份,90d。夏季8月份最少,平均21.6d,次少月7月份,平均22.6d。10月至次年1月的总天数占到全年的62%。呈冬季多、夏季少、秋季多余春季的变化特征。可能跟秋冬季节混合层厚度低、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偏小、空气干燥,大气颗粒物难以扩散稀释有关,而春夏季节的充沛降水不利于灰霾的形成。图2(b)为同时段各台站灰霾月际分布情况,上虞、新昌月际变化较小,嵊州最大。

2.3 灰霾天气地面风的变化特征 灰霾现象一天中任何时候均可出现,有利的天气条件为气团稳定、较干燥,此条件与上述秋冬季节出现频率较高的结果一致。从观测记录看,中午前后出现灰霾的概率最高,以14时为例,分析各台站建站以来出现灰霾时地面风向风速的特征,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出现灰霾时,风速≤3.0m/s占各台站灰霾总日数的65%以上,风向NNE、N时,出现概率最高,风向为SE、SSE时,概率较小。各台站的变化特征大致相同,这与绍兴地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下半年盛行偏南风有关,也正好与灰霾的月际变化情况一致。

2.4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 日照时数表示一个地方接受太阳光照射的实有时数,是太阳辐射最直接的表现,受云、雾、空气污染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分析1972-2012年绍兴地区各台站年平均日照时数发现,过去的41a里,70年代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14.8h,80年代为1 826.1h,90年代为1 722.6h,2000年以后为1 792.9h,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近10a反而有所增加。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少的20a里,1990年前的年份只出现5个。由图4看,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与灰霾天气的变化情况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1990年后,与灰霾天数的快速增长相比,日照时数的变化并不成负相关。这种情况表明,单纯就灰霾对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小,应该从浮尘、扬沙、轻雾、雾等视程障碍现象及总云量的变化来分析年日照时数的相关性。

3 灰霾变化成因分析

3.1 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面积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交通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灰霾的影响最大。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低风速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导致积累高浓度污染。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垂直方向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能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污染物的低空滞留。第三,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导致了悬浮颗粒的增加,造成能见度的降低,当逆温、静风时形成灰霾。这在各台站灰霾的年际变化中尤为明显,绍兴、诸暨等城市建设比较迅速的地方,近10a灰霾的增长最为明显,2011-2012年总日数分别为467d、419d。新昌虽然总日数最少,但与2010年前比较,增幅也是十分明显,2010年前年霾日均低于10d,2011年达到14d,2012年激增到47d。上虞高于嵊州,这种变化特征也与所属台站的城市发展情况相一致。

3.2 判别标准不一致的影响 在全国气象系统的台站观测中,区分霾与轻雾的判据比较混乱,缺乏可比性,东南沿海各省不成文规定的用相对湿度区分的标准普遍偏低,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实际上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的,历史上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从来不存在以相对湿度70%界定轻雾与霾的补充规定。因此,由于理解的问题,将大量霾记成了轻雾[7]。吴兑曾撰文,将相对湿度的阈值定为90%,作为区分轻雾(雾)与霾的辅助判据是合理的[7]。在绍兴地区各台站灰霾记录标准的调查中,也无统一标准。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定义标准,又缺乏明确的记录依据。在没有大气成分参考下,仅仅依据观测员对相对湿度、天气状况的分析,常常存在个体差异。从记录标准看,相对湿度的取值范围相当宽,从55%~85%都有,特别是大雾结束,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能见度<10.0km时,对灰霾与轻雾的区分十分模糊,形成记录霾的阈值普遍偏低。

2010年《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国家气象行业标准QX/T113-2010)对霾观测的判识条件规定如下:“能见度小于10.0km,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判识为霾;相对湿度80%~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2010年9月1日浙江省气象局发文执行(浙气测函〔2010〕37号),该文件的执行对2011-2012年各台站灰霾现象的激增起到关键性作用。2013年1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在气测函〔2013〕17号《观测司关于霾天气现象观测补充规定的函》中再次补充强调,可将相对湿度参照标准提高到90%。图5为各台站2011-2012年总霾日占各自台站总霾日的比率图,增加最明显的是绍兴、新昌,2a总量分别达到了历年总量的45.9%、43%,说明在过去的记录中,灰霾记录标准过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嵊州站比率最小,占总数的16.9%,前后记录判别标准改变不大,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4 结论

(1)绍兴地区的灰霾天气年际、月际变化非常明显。年际变化分1972-2002年、2003-2010年、2011-2012年3个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地区总天数占历年总和35.2%,呈剧烈上升趋势。灰霾的季节差异变化显著,呈冬季最多、夏季最少、秋季高于春季的特点。从各台站分析,绍兴、诸暨年际变化增幅最大,新昌最少。嵊州月际变化最大,上虞、新昌较小。

(2)出现灰霾时,14时风速≤3.0m/s占各台站灰霾总日数的65%以上,风向NNE、N时,出现概率最高,风向为SE、SSE时,概率较小。各台站的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当一个地区风速较小、盛行偏北风时,相同条件下更易形成灰霾。

(3)灰霾天气对日照时数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表现明显的负相关。年日照时数的变化应结合降水、浮尘、扬沙、轻雾、雾、总云量等综合分析。

(4)城市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迅速的地方灰霾天数增长最快。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人类活动引起的趋势性变化。

(5)在过去的时间里,灰霾判别标准不确定,各个台站依据相对湿度取值的范围也比较大,容易造成将大量的灰霾天气记录为轻雾。2010年9月《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发布对霾的记录重要影响,导致2011-2012年霾日的剧增。将1972-2012年各台站历年记录按照新的标准对天气现象(霾和轻雾)重新判断,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年后平均天数比70年代涨幅仅为41%,远远低于实际观测的704%。前期灰霾标准不确定、记录阈值不统一是最主要原因,造成历史上灰霾日数偏少。但在历史资料的重新统计过程中,仅考虑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影响,判断结果未考虑降水对能见度的影响,且忽略相对湿度80%~90%时轻雾的可能,造成理论霾日的增加,对该统计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第一版.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3-24.

[2]高歌.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7):761-768.

[3]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2):257-269.

[4]郑宏翔,巩志宇.南昌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江西能源,2008(1):47-50.

[5]王业宏,盛春岩,杨晓霞,等.山东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1):24-28.

[6]靳利梅,史军.上海雾和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J].高原气象,2008(S1):26-31.

[7]吴兑.再论相对湿度对区别都市霾与雾(轻雾)的意义[J].广东气象,2006(1):26-30.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灰霾成因
黄渤海不同水层中浮游植物对灰霾添加的响应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成都城区冬季一次灰霾期间PM1化学成分特征
秸秆露天燃烧对北方灰霾天气的影响分析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重庆市区灰霾天气变化及特征分析
安徽首座超级灰霾监测站将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