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在中年级开展“随堂化批注”,就是要注重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做简单的符号批注,能够在自读中画出有所感悟的词句,学习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批注,并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学习用比较完整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中年级实施“随堂化批注”,更为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文本引导
在我们的新教材中,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的思考问题,或引导学生想象之类的话语,这是写批注的提示和范例。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此为例,教学生批注,教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使其会读、愿读、乐读。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课后面附上了两片“小云朵”,上面各有一句话: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其实这就是教给学生读文后用简单的话语写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句话式的批注。
如三年级《翠鸟》一课,在第三段旁边有个小泡泡,写着:“翠鸟的动作真快呀!”其用意是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中精彩的动作描写。在这里,(1)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快。(3)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4)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句话旁边也有一片“小云朵”: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了……这里启发学生随堂在文中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行及时批注。
三年级下册《太阳》这篇课文的旁边也有这样一片“小云朵”: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这就提示了学生批注的内容也包括对作者写作方法的赏析。
利用这些,在课堂上,在学文中,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让学生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还可以指导孩子们学着这样去批注,引导学生将批注写得更有深度、更具个性化。
二、关注示范批注
教师的示范批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初学时,往往会整段整段地画线,因而指导学生画最准确的,最有用的,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老师可利用教材以及课外读物,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跟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和体会。教师直观地呈现自己的示范批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批注有法可依,使批注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圈画。
如利用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喜爱音乐的白鲸》,教给学生学习使用批注符号。如在生字上加圈“○”,在难字上加方框“□”,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画波浪线“ ”,在需要着重领会、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语句下面画直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或词语末尾打问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等。还可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候要写自己的感悟,就标上序号。在空白处写,这样整洁、美观,为防止遗忘,还可以对自己画的、圈的、点的作简要记录。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的批注中学得批注的符号,习得批注的方法。
三、关注反馈交流
批注成果交流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的过程。“随堂化批注”其实体现在随堂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成长。
为提高效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随堂化交流”的方式:
1.借助投影展示反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在《小摄影师》一课的汇报交流中,语涵同学说,我找到的关键词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中的“很久很久”,这个词说明小男孩很想把照片照得好一点,所以用了很长时间。我立即鼓励了她在预习时认真思考,找到关键词进行批注,把这个学生的课本直接放在投影仪上,让大家看看她的批注。接着老师把自己的教本放在投影仪上:“你看老师找的也是这个‘很久很久。”我给它打了一个重点符号,还在旁边写下了我当时的体会:“小男孩做事认真,同时也说明高尔基非常有耐心,等了这么久也没有厌烦,仍然在微笑。”
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养成找关键词会批注的学习习惯,还顺势展示老师自己的批注,同时直观地展示学生的批注情况,包括孩子的理解、书写等。
2.集中问题交流反馈
进入三年级,让学生自己在预习时,先用铅笔去画、圈、点自己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所依据地来交流。当然,有些孩子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可能理解得不是很深刻,或者读得不用心,课堂上是进行再次批注的好机会。课堂上,可以就学生质疑或很有兴趣探究下去的专题,边进行批注边交流反馈。
在教学《珍珠泉》一课中,其中有这么一段: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阳光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孩子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谈到自己感受到这像珍珠般的水泡非常美。有的从水泡的样子来谈,有的从水泡升起来的状态来讲,有的从水泡的颜色入手。其中一个孩子说道:觉得“筛下”一词挺别扭的,换成“晒”或“射”更好,筛的读音也易弄错。如果光凭老师分析,显得无力。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词典或字典,自己查查“筛”和“晒”,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教室里一片宁静,只听见翻字典的沙沙声……原来,“筛”有漏下来的意思。联系上文,密密的树林,当然是“筛”更恰当。学生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文本“筛”的旁边。
3.小组讨论记录反馈
课堂上,也可以就留白处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读书的收获,组长随时记录组员精彩的发言,再大组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有重点地参与“薄弱小组”的活动,并相机点拨,调整学生思路,使讨论朝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
四、关注批注持久性
批注只是教学的支撑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习作表达能力的媒介或桥梁,它本身并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不能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开展“随堂化批注”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批注变成课堂的一般性提问,更要关注学生批注的持久性,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利用教材给学生指出阅读的门径,让他们在历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燕子》一课中,同学们初读课文时没有感觉,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之后,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很多感悟。有的同学用波浪线把文中比喻这一手法的句子找了出来;有的同学在描写燕子外形特征的段落里,对一些重点词加了着重号;有的在描写春光的段落旁,不禁写道:这是一幅美丽的初春图,生机勃勃,万象更新,我还想到这样的词:桃红李白、草长莺飞、春意盎然、风和日丽……有的在文章最后“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旁边注着:“这一处不仅比喻用得好,正待演奏这个词用得很巧。让人感到一种跳动,燕子一动,旋律会变,真的很恰当……”这是一个在学琴的孩子对此处文字的感受。
关注他们批注的持久性,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鼓励他们以后遇到类似文章,也要这样读下去,写下去,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
在中年级开展“随堂化批注”,关注以上几点,就能引导学生养成写批注的读书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与角度让人惊喜。“随堂化批注”给课堂提效,增色,习得批注这种读书的好方法后,将伴随孩子一生,使孩子学会读书,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