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班务工作中如何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

2013-04-29 09:26施彦恒
中国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班主任孩子教育

施彦恒

美国教育家吉诺特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赢得每个学生的心。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深处。

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倔头倔脑,软硬不吃,有一股牛劲儿。明明犯了错,教师苦心教育,他却置若罔闻,对教师的斥责和惩罚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幅试比高低的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教师气没处发,只能感叹“恨铁不成钢”。像这种“不按常理”的学生,总是想用跟别人不一样的方式来显露自己“高明”的心态,可以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反应,主要表现是当面顶撞教师,背后谩骂教师,严重者甚至与教师动手等不服从教师管教和学校管理的行为。事实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出现,但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交织相伴的青春期,又称为“心理断乳期”。逆反心理就是这一时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将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提供新的契机。反之,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教师造成不良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教师在面对学生逆反心理,处理学生逆反行为时,应慎之又慎,要讲策略、讲方法。

一、宜“稳”不宜“急”,爱字当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当学生发生“逆反”时,教师激动、生气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理智、冷静、稳妥处理。如果在转化逆反行为时,将惩罚教育与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截然分开,转化工作将很难奏效:一味惩罚,后进生要么“硬碰硬”,要么面服心不服;一味赏识,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更谈不上改进与完善自我了。如果把惩罚的“盐”融入爱与赏识的“汤”里,效果将截然不同。对待学生的不良习惯,适度的惩罚犹如猛医,能更好地帮助其彻底改掉不良习惯,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养德。但是,必须通过积极的暗示等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和一片爱心。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不仅仅是关心和呵护,更包含着尊重和信任,事实上,学生需要爱,需要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爱的阳光雨露去滋润。为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记录在案,定期给他们看,定期在班级中予以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这些微弱的优点还不稳定、不突出,也要倍加爱护,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并予以发扬,使之發展成为良好的品德,成为良好的习惯。

二、宜“疏”不宜“压”,“通则不痛”

一些班主任教师在“逆反”事件发生后,为了赶紧解决问题,往往找家长,或找学校领导,或者当堂大发雷霆,把学生震住、压住、吼住,但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发生逆反举动的学生,大多心理都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学生家长,或学校领导来处理,实行压制政策,那就是火上浇油,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此时,应先稳住事态的发展,然后从正面引导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症结。对有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学生,有时“哄着”比“训着”更管用,教师应该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以平等的态度礼遇学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疏通学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任何高压政策、强制手段都是行不通的。压服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学生嘴服心不服,暗中与你较劲,背着你用更恶劣的行为来发泄对你的不满;另一种情况是当你“压”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想问题会因长期积聚而得不到解决,他的心结会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与老师对立冲突,让教师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教师的逆反事件,其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亲近学生,而不应远离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我们必须以平等的身份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我们不肯放下教师的架子,一味地以长者的说教、训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其结果只能是师生对立,不利于教师教育,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如果教师能够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关心他,与学生开诚布公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跟学生一起解决成长路上遭遇的难题,这样学生肯定会从心里接纳教师。

三、宜“诚”不宜“虚”,以诚相待

有时逆反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怕事态扩大,往往会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逆反”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诚意地解决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教师的身心也会受到影响。当“逆反”事件已经发生,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教师要宽容学生,寻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无论是“优秀生”“普通生”还是“学困生”,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宽容和尊重。作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逆反学生,更是如此。要充分相信学生,真诚面对学生,宽容地看待学生的错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善、平易、自然。学生犯了错误,作为教师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教育,并鼓励其慢慢改正错误。以宽容、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一定会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宜“宽”不宜“严”,严中有爱

教师在处理学生逆反事件时,要把握好度,即使是学生真的有错,也不应训斥、谩骂、恶言攻击,应该多些宽容,多些谅解,使学生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当然,宽容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宽而有度,不是降低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席话、一个眼神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就无须求全责备。教师不仅要像严父,更要像慈母,在献出爱心的同时,多给孩子们一点理解,多和孩子沟通。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来对待学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拉一把;在学生裹足不前时,推一把;在学生受挫跌倒时,扶一把,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真诚与爱,从而鼓起勇气,奋发努力。

有时由于科任教师判断失误,处理问题出现偏差,导致学生与其发生逆反冲突,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是要艺术地为学生“护短”。教师给学生面子、给学生自尊,自己就有面子和尊严;教师把尊严、快乐给学生,也能让自己得到尊严和快乐。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法官”“警察”和“驯兽师”,还要做好“律师”和“牧师”,会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护短”。班主任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维护了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愿意接纳你、信任你、亲近你,毕竟“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宜“粗”不宜“细”,大智若愚

学生的自尊心很强,特别是逆反心理比较大的学生,他们有时犯错并非是有意而为之,往往是一时的疏忽大意或无意之间的过失,有时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如打扫卫生时,损坏了公物;在玩耍中弄疼(伤)了同学,情急之下,一失口,说错话,伤了人。类似这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只要不碍大局,不伤大雅,班主任就要大人不计小人过。只要在发生错误的一瞬间,学生吐了舌头,红了脸,低了头,有知错之意,班主任就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过问,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宽容往往比惩罚引起的震荡感更强烈些,班主任既要细致、细心,又要学会“粗心”“马虎”,用“闭一只眼”来对待犯无意之错的学生。这不是糊涂,而是清醒,是理智,是宽容,是洞明心灵世界和教育真谛的大智若愚。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过高,要知道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应温柔而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期盼孩子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当然,降低期望值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从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要求抓起,从最容易忽视的小事抓起,从身边能看得见、能摸得着、做了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教起,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要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班主任教师要坐下来或蹲下来,降低身份与其对话,倾听其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为其营造创设民主、平等、温馨、快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

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心与心之间的路确实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成功的教育是走进心灵的教育。种树者必养其根,育人者必育其心。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注意学生的言行,善于运用一些偶发事件,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最终博得学生的信赖,使其打开心灵的窗户,从而为我们赢得教育的契机,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中学)

(责任编辑:吴婵)

猜你喜欢
班主任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题解教育『三问』
夸夸我的班主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班主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