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转变与“价值教育”的改进建议

2013-04-29 00:44陈伟
中国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传授价值观价值

陈伟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但这种关注要么仅停留在设计阶段而未能在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要么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显得生硬、附会,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改革的确使人们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但“价值教育”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真正转变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解。

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

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和教师开始普遍注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价值教育”的意识,使以往单方面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产生这种改变的基础往往并非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入的认识,而是在他们保留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固有认识(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活动)的前提下,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附加上了新的“价值教育”的任务,最终使“价值教育”为这种知识技能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同化。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典型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师们正在其课堂教学活动中践行着这样的观念。

1.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流于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正成为一种普遍规范。尽管大部分教师接受这种规范,在自己的教案中提出专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在一堂课的最后,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对课堂内容的“提升”或“升华”,而在此前的大部分教学时间中缺乏“价值教育”方面的考虑,甚至有些教师虽然在教案中设计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彻底忽视这些目标。

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首先是满足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而对“价值教育”目标制订之后是否可行和如何有效实施的考虑较少,致使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常常流于形式。同时,由于缺少了对“价值教育”目标如何有效达成的思考,以致教师在设计“价值教育”目标时,简单以“就高不就低”的方式把理想的道德原则直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1],从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和考察,最终加剧了“价值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形式化。

2.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目标的结合存在问题

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另一个典型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价值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对于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易;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寻找结合点,相对较难。因此,部分教师放弃了这种结合的尝试,专心投入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

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同样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理解分不开。由于教师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把“价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也就只能意味着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寻找结合点。通过寻找这种结合点来开展“价值教育”,这固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学科性质本身的特点,使得有些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若强行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目标相结合,一是给教师们提出了难题,二是学生不易接受。

3.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开展“价值教育”

在把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前提下开展“价值教育”,容易造成的第三个问题是以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进行“价值教育”。所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常常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之余,传授一些与当堂课所讲的知识技能相关的“价值观知识”或“道德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在手段上使用的是知识技能传授时常用的教学法,在目标上是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这些有关“价值品质”的知识。这种“价值教育”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认同这些“价值品质”,是否能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这些“价值品质”,缺乏必要的关心。因此,这样的“价值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价值教育”的自相矛盾

由于从知识技能传授的立场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常常演变为对“价值品质”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师忽视了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所传递的价值观。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解释“公平”的重要性的同时,可能并没有公平地对待班里的学生;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讲台上就“尊重”的意义旁征博引的同时,可能也会当众羞辱一个没有好好听讲的学生。这些场景并不是假设,它们时常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怎能真正体会“公平”和“尊重”的意义?毕竟,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往往对学生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活动与“价值教育”目标

1.把抽象而片面的知识技能传授还原为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要系统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丰富而完整的“价值教育”活动。

(1)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知识技能的传授是一种抽象而片面的理解

知识技能的传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但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把课堂教学活动直接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其后果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专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抽象,教学手段变得单一。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學活动时必须有多方面考虑,应使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

学生总是在现实的、整体的、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成为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活动,其对学生的影响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堂教学活动应始终与价值观紧密相连

“如果我们拥有某种价值,我们相信它应该体现于生活和行为的诸多方面。[2]”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实现,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或间接体现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无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涉及“价值教育”的目标,“价值”总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伴随的。如果一位教师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并有意识让这种影响朝正面发展,那么这位教师就在对学生进行着“价值教育”。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即便其在“课堂教学”中对“价值教育”目标有所关注,其所进行的“价值教育”也常常会遇到种种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的改进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是拓展和加深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理解的重要契机。只有重新把课堂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具有现实性、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教育活动,才有助于教师重新看待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了四点改进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的建议。

1.重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

由于学生是在现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受到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价值教育”便有了较大的施展空间,“价值教育”目标的制订就有了崭新的思路。

(1)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

“價值教育”的目标制订要关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价值教育”的结合点。例如,理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目标可包括科学的兴趣、理性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超越的精神[3],相对于一些非理科课程,这些“价值教育”的目标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

(2)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还应关注那些渗透在一般教学行为中的价值观,从而制订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价值教育”目标。例如,关爱、公正、尊重、诚信等,可将它们作为一般课堂教学活动所共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并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践行这些“价值教育”目标,以此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整体看待“价值教育”活动

由于价值观贯穿于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价值教育”时有整体性的考量。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

杜威认为,作为教育内容的教材对于教育方法具有规定性[4];对于“价值教育”而言,这种规定性则更为强烈,因为“价值教育”的内容本身就体现在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避免造成“价值教育”本身的自相矛盾。

(2)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始终伴随着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意义也必定内在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价值教育”与其他“价值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所谓处理好这种关系:一是要避免或处理好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冲突;二是要使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完整而合理的“价值教育”体系。

3.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相应的“价值教育”意识,那么其对学生的影响就处于失控的状态。如此一来,学生在“价值品质”方面既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基于此,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即不仅要使其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更要令其明确把对学生的影响转变为有意识的“价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 “价值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好的“价值品质”修养。然而,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可能一直在学生面前把自己装扮成圣人,那么教师怎样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的价值影响呢?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教育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更好的“价值品质”修养。二是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价值品质”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这既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又可使学生具有坦诚、宽容等品质。三是良好的“价值教育”不仅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价值品质”,更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品质”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教育”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余清臣.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设计的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2012(7).

[2]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魏宏聚.论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徐冰子 梁金)

猜你喜欢
传授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传授技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