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宏微观审慎监管

2013-04-29 09:11麦强盛吕秀芬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传染宏观系统性

麦强盛 吕秀芬

摘要: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银行微观基础遭到破坏,产生金融风险,进而传染到其他银行,给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溢出成本。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是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两种理念,可从总体目标、最终目标、风险特征、相关性和跨机构风险、审慎控制五个方面研究两者的区别。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银行业监管

1.引言

系统性风险指由于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外部金融冲击等风险因素引起的一国金融体系发生激烈动荡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具有强力的隐匿性、积累性和传染性,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实体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效应,并且系统性风险不能通过一般的风险管理手段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即系统性风险只能防止其积累和爆发,但不能根本消除。系统性风险会呈现出许多与一般风险不同的特征,系统性风险一般很隐匿、较难察觉和评估,当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则会急速暴露,迅速变为系统性危机,且极具传染性和破坏力[1]。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增强了学术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银行微观基础遭到破坏,产生金融风险,进而传染到其他银行,给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溢出成本 。

2.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两种理念

2.1银行业微观稳定

银行业微观稳定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由戴梦德和戴伯维格开发的银行挤兑模型(DD模型),它解释了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验证了夯实银行自身的微观基础是解决银行挤兑的根本途径。银行挤兑极易引起银行恐慌,因为1. 银行间通过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各种投资渠道加强了相互关联。一家银行倒闭的消息会迅速在银行体系传播,成为银行集体倒闭现象的导火索,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危机时刻将表露无遗。2. 相对于初始倒闭银行,被传染的银行可认为风险是外生的。但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系统性风险则是内生风险,单个银行危机会在银行体系内会蔓延放大。3. 银行业不稳定会跨国传染,即由市场参与者通过放大机制迅速放大并传染到全球金融市场。

由于个别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其倒闭产生溢出效应,牵连到其他银行,而支付结算系统和银行间市场是系统性风险暴露和传染的主要渠道[2]。换句话说,金融交易使全球银行体系连为一体,这种情况下系统性风险容易集聚,但是也善于隐藏,即在危机全面爆发前无法探知风险因素及其演化路径。原联邦德国的赫斯特银行、美国富兰克林银行、英国巴林银行,在其倒闭前,政府部门并没有给市场任何警示信息,因此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鉴于单个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银行有效监管标准,把管制理论运用到银行领域,重点防范单个银行过度冒险行为,强化其审慎经营思想,限制系统性风险的集聚和爆发。

2.2 银行业宏观稳定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发现以往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实际上是肤浅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显示了银行在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共同风险,而并非仅是单个银行不审慎经营造成的传染现象 。

不利宏观经济环境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有很多表现,主要包括私人或公共部门借款人违约风险,国内和跨境传染风险,银行资金来源与信贷期限不匹配,以及监管漏洞等。不难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危机背后有许多相似之处,如80年代和90年代初拉丁美洲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拉美国家盲目实行金融自由化,导致本国遭受跨境流动性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放大金融自由化程度,提供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可乘之机,热钱大量涌入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催生了经济泡沫。当经济泡沫破裂,外资突然撤资,迫使经济崩溃;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放任华尔街金融家的贪婪冒险行为,放纵金融衍生品泛滥,从而导致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从虚拟经济领域传染到实体经济领域。

仔细分析宏观经济环境,背后必然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发生机制,可以检测出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上行周期,银行放松信贷条件,致使信贷快速扩张和资产价格大幅升高,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金融市场,似乎经济有永续发展的动力。孰不知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金融泡沫滋生并膨胀,银行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在经济下行周期,经济状况发生逆转,资产价格大幅调整或投资泡沫破裂,将对银行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影响。假如银行体系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吸收损失,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战后金融周期越来越与商业周期紧密联系是最好的佐证 。

学术界还发现典型的风险预警模型无法预测宏观环境逆转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第一,系统性风险是银行业内生风险,数学模型不能准确预警危机的发生,除非能提前获知随时间推移,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如何集聚的。这就需要以动态角度,加强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的理解,而不是处于危机时才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别银行的倒闭也许不会传染到很多银行,但是银行间共同风险的爆发却是极具传染性的,面临共同风险是解释系统性风险的最好理由。第三,系统性风险可能在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同时发生。处于不利宏观环境,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的资产价格暴跌必然使银行资产受损,从而侵蚀资产质量。当金融市场紧缩时,银行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加剧流动性风险,从而推动系统性风险生成和积累。

3.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比较

以往银行业监管主要关注于单个银行稳健运行,在维护整个金融体系方面存在重大不足。为弥补这一缺陷,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危机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金融監管改革的共同主张。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两个传统观念:一是打破“市场有效性假说”信条,因为个人逐利动机很难使市场理性和有效。监管宽容只会纵容人性贪婪之一面,催生和助长系统性风险。二是放弃个体“独善其身”的信条。单个银行在“和平”时期(如举债、扩大放贷、使用相似的风险管理模型、支付高薪等)和危机时期(如出售抵押资产来换取流动性的做法会加剧同类资产价格的下跌)的“独善其身”政策不一定保证系统最优,反而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和放大。因此关注个体的微观监管难以保证金融稳定,必须从全局和宏观角度强化监管 。

既然我们能享受到由复杂、发达的银行体系所带来的系统性收益(如低成本融资和高利润),也要承担由一个链条断裂(小概率事件)而造成具有极大传染和放大效应的系统性风险(其他小概率事件的连环爆发)。问题是如何减少此类小概率事件爆发的频度和冲击力 。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是紧密联系的,共存于金融监管安排中,关键是弄清楚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监管边界,加强政策引导[3]。下面试从总体目标、最终目标、风险特征、相关性和跨机构风险、审慎控制五个方面研究两者的区别,这有助于我们掌握两者对于监管安排的异同点,见表1。

表1 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对比

1宏观审慎监管1微观审慎监管总体目标1防止多个银行集体破产或共同陷入困境,限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爆发1防止单个银行倒闭或陷入困境,限制单个银行风险爆发最终目标1避免造成宏观经济成本(如GDP减少、金融动荡、经济衰退)1避免单个银行倒闭对金融消费者(存款人或投资人)造成损失风险特征1内生1外生相关性和

跨机构风险1非常重要1可以分散审慎控制1自上而下,施行系统性风险管控1自下而上,施行单个银行风险管控3.1总体目标分析。尾部风险通常用来形容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风险,而系统性风险正是一种极端尾部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对系统性风险产生、积累、爆发、传导的机理有了深入认识,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内,一家银行违约(破产)对其他机构和实体经济的损失有关联性,宏观审慎监管的做法是关注银行体系的尾部风险,而微观审慎监管的做法是关注每家银行的尾部风险。

3.2最终目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目的是限制银行业集体爆发风险,对宏观经济产生溢出效应而导致巨大的损失,以及产生扩散效应使不相关的第三方也蒙受巨大的损失。微观审慎监管只是限制单个银行倒闭的风险,而不论其对整体经济有无系统重要性影响,正如资产投资组合理论强调银行稳健经营,是进行最优投资组合,尽可能分散银行风险。如果每个银行都成功实现分散风险,即单个银行的风险是化解了,但是风险并没有消除,只是由其他银行分担了该银行的风险,实则可能加剧了整个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积累。所以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手段适用于宏观经济控制领域,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手段则适用于微观主体。

3.3风险特征分析。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认为系统性风险是由银行体系中内生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引爆有其内部作用机理,意味着每家银行的风险消解了并不代表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就消解了,银行体系中存在天然的脆弱性(如期限错配、同质化投资),由于某个系统性事件(如银行挤兑、信息传染、流动性紧缩)的冲击能引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基于微观审慎监管角度,认为系统性风险是银行系统中外生的。由于每家银行都按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监管标准)进行审慎经营,最小化其内部风险,因此对单个银行而言,防范外部(交易对手)风险更重要。

3.4相关性和跨机构风险分析。宏观审慎监管认为在银行体系内存在银行高度关联的现象(TCTF风险),认识这种系统性关联非常重要。银行间存在直接金融关联和间接金融关联,直接金融关联是由于银行间同业拆借行为造成的,当某家银行破产必定形成其他银行的债权风险暴露,或者银行依赖于某个融资源,融资源可能在毫无事先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完全散失,两种情况都将直接冲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间接金融关联可能通过证券、期货或金融衍生品合约等建立联系,这些金融产品由市场决定价格,当市场价格暴跌,银行将被迫减计资产。微观审慎监管承认银行间金融关联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金融关联,如通过最大化交易对手数量来分散交易对手风险,或者利用风险对冲操作来化解对本银行的冲击。

3.5审慎控制分析。因为审慎观念不同,审慎控制手段出现差异。宏观审慎手段是自上而下,首先设置整个银行体系损失可以接受的阈值,控制每家银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其中特别关注跨机构、跨期限、跨国境的风险传导,及每家银行对银行体系的溢出效应。相比,微观审慎手段是自下而上,银行监管部门设定每家银行风险控制的审慎标准,从微观上把握单个银行能够做到审慎经营,而风险溢出通常被忽略。

4.结论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对影响银行稳定的因素,以及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认识角度不同。微观审慎监管认为风险是外生的,只要保证每家银行都是健康的,则整个银行体系就能保持稳健。从这点看,微观审慎监管通常要忽略银行自身对其他银行的溢出效应,也不能准确判断监管标准是否合理。例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Ⅱ就具有顺周期特性,造成银行在经济繁荣期过度冒险、过度杠杆化操作,促使系统性风险在不觉察中滋生并累积;而在经济衰退期减计资产、限制流动性,促使系统性风险爆发并迅速传染[4]。通过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容易清楚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一家银行在危机中加强其风险偏好,限制流动性,以防御较高的市场风险,但是全体银行都这么做,后果会越来越糟,造成市场信贷紧缩和流动性短缺,可能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压力和资产价格下跌,系统性风险徒增,最终可能爆发系统性危机。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提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每家银行都健康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不是充要条件,因为每家银行都可能对整个体系造成巨大的溢出成本,每家银行都可能促发金融动荡和系统性风险爆发。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帮助监管者,识别监管漏洞和设计适当的调控政策,更好的确保银行稳定。

参考文献:

[1] 麦强盛.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跨国比较与经验借鉴[J].金融教育研究,2012 年 5 月.

[2] Viral V. Acharya(2009) A theory of systemic risk and design of prudential bank reg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pp.224-255.

[3] Wells, Simon(2002) UK Interbank Exposures: Systemic Risk Implications. Bank of Engl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December), pp.175-82.

[4] Xin Huang , Hao Zhou , Haibin Zhu(2009).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ystemic risk of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pp.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商业银行TCTF风险基础性研究,12YJCZH152);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银行业系统性风

猜你喜欢
传染宏观系统性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传染
一类具有非线性传染率的SVEIR模型的定性分析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宏观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