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因素与汇率在调节贸易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与测算

2013-04-29 00:44高鹏鲁小凡李佳钰李秀婷
现代管理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汇率

高鹏 鲁小凡 李佳钰 李秀婷

摘要:由于较高的贸易顺差,我国一直承受着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理论上,一国汇率变动将对贸易平衡产生影响。但对该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文章在考虑结构性因素的背景下,分析并测算其与汇率在调节贸易平衡中的作用。首先,分析结构性失衡与贸易失衡的关系,并根据未来结构性失衡的改进假定,建立模型对中美情况进行情景分析与预测;其次,结合国际案例和定量模型,研究并测算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失衡得到改进的不同背景下,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作用有限。在结构性失衡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汇率才能在决定贸易平衡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性因素;储蓄投资失衡;汇率;贸易平衡

本文在世界性失衡的背景下分析我国贸易失衡与结构性失衡的关系,并在结构性失衡与否的情况下分析汇率在调节贸易平衡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和情景预测,试图说明:未来结构性失衡的改善将有效地促进贸易平衡;在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作用有限;在结构性失衡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汇率才能在决定贸易平衡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一、 结构性失衡与贸易失衡关系的研究

贸易失衡是各种深层次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汇率并不是其唯一的原因。汇率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指标与调节工具之一,对平衡国内外经济未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与内在的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贸易平衡并不是独立存在,作为出口和进口的差额,它实际上是国内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根据国民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 ,贸易平衡状况,可以通过其储蓄投资结构反映出来。因此,储蓄投资结构失衡是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结构性原因。同时,中国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是世界性失衡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结构性失衡的支撑,这一失衡本身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从储蓄投资的角度看,世界经济越来越分化为两极:一是储蓄持续大于投资的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经常账户盈余积累;二是投资持续大于储蓄的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经常账户赤字积累。

1. 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探究。在世界性结构失衡中,一方面是中国本身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和盈余积累(德国、日本、中东等同样存在大规模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顺差伙伴国反方向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和赤字积累,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持,这一发展模式在过去十几年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和美国都存在较大风险,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选取了20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分为两组,考察各组贸易差额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这20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GDP总额占世界的75.6%,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70.4%,基本反映了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情况。2000年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总额和逆差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先扩大;2007年以后有所减小,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但2010年又开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从失衡的构成看,2001年以来美国在20国贸易逆差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但其占比值仍然在50%以上。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性结构失衡的主要来源。

中国在20国贸易顺差总额中的占比在2004年以后快速上升,2008年超过德国,之后迅速下降至2011年15%的水平。因此,中国虽已成为世界性结构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美国逆差维系的主要力量。同时期德国在20国贸易顺差总额中的占比在2002年以来一直比较稳定。

2. 中国的贸易盈余与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关系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持续盈余时期。1994年~2010年的17年间一直保持顺差,这正是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的结果。2003年~2007年间,储蓄率与投资率的缺口不断扩大,同时期,贸易顺差在支出法GDP中的占比急剧上升;2008年~2011年,储蓄投资失衡问题有所减缓,同时期贸易顺差在GDP中的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

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固然是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结构性原因,但这一失衡本身只是更深层原因的外在表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是世界性失衡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主要贸易伙伴结构性失衡的支撑,这一失衡本身也不可能长期存在。

3. 美国的贸易赤字与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关系研究。根据美国有关统计,1991年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在2006年甚至达到8 798亿美元;2009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5 486亿美元;2010年继续反弹上升。如此高额逆差的背后,同样是美国储蓄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大于储蓄。1990年以来,美国储蓄率持续低于投资率,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储蓄投资结构失衡进一步扩大;同时期美国贸易逆差在GDP中的占比也不断扩大。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所缓解,2007年~2009年储蓄投资失衡问题有所缩小,同时期美国贸易逆差在GDP中的占比也有所缩小。但2010年、2011年储蓄投资失衡重新出现扩大的趋势,2011年达到-4%左右。

美国储蓄投资结构失衡表明,其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无法满足居民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需要。中国储蓄与投资差额的相当一部分,即最终产品中满足了居民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后的部分剩余,被输往美国,以弥补其供给不足的差额;不能弥补的部分,美国仍需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外部需求,中国的净出口将被迫转为存货,而存货在国民收入统计中被计入投资,投资率将被迫升高,经济将进行调整,一直到恢复新的储蓄投资均衡点为止。因此,如果没有世界性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中国本身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将不会存在。

4. 储蓄投资结构与贸易平衡的建模测算与情景预测。为分析储蓄投资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我们对中国和美国分别建立模型,并对2012年~2015年储蓄投资结构进行假定,分析贸易平衡的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储蓄投资结构的变动将直接带来国内需求的变动,这种变动对贸易平衡将产生有效的影响。

(1)中国。选择1978年~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储蓄投资失衡幅度(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额,记为gapChina)与贸易差额在GDP中的占比pChina建立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pChina=-0.51+0.97*gapChina

因此,储蓄投资失衡幅度变动一个百分点,贸易差额占比将同向变动0.97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分析储蓄投资结果与贸易平衡的数量关系,假定情景如下:

①2012年~2015年每年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额下降0.4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1.13。

②2012年~2015年GDP预测值采用IMF的预测结果。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结果和情景假定,情景测算结果表明:在储蓄投资失衡问题逐步解决的背景下,中国贸易顺差规模将得到快速缩小,从2011年的1 551亿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632亿美元。

(2)美国。选择1976年~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美国储蓄投资失衡幅度(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额,记为 gapUSA)与贸易差额在GDP中的占比 建立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pUSA=-0.84+1.007*gapUSA

因此,储蓄投资失衡幅度变动一个百分点,贸易差额占比将同向变动1.007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分析储蓄投资结果与贸易平衡的数量关系,假定情景如下:

①2012年~2015年每年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额上升0.8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0.6。

②2012年~2015年GDP预测值采用IMF的预测结果。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结果和情景假定,情景测算结果表明:在储蓄投资失衡问题逐步解决的背景下,美国贸易逆差规模将得到快速缩小,从2011年的7 651亿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2 522亿美元。

二、 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汇率调节贸易平衡的有效性的测算

1. 我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走势。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元人民币/美元一次性升值2%至8.11元人民币/美元之后,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后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在不断缓慢升值。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人民币升值走势暂时中断,维持在6.82~6.84之间。直至2010年6月19日,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节。从2005年~2008年的情况看,我国贸易顺差和对美逆差并没有随着人民币升值而缩小。2009年~2011年,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疲软的背景下,在储蓄投资结构失衡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才出现随着人民币升值而缩小的现象。

2. 德国、日本的汇率与贸易平衡问题关系的研究。从国际经验看,汇率升值并不一定能够消除一国的贸易顺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和日本先后出现了贸易持续顺差的局面,两国的顺差加起来正好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大体相等。

1985年9月,美、日、英、法、西德等5个发达工业国家的财政部长及五国之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协议,即“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对美元的抛售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马克和日元都陆续走上了升值之路。1985年8月,美元兑日元汇率月均为1∶237.1,1985年12月,月均为1∶200.6,相比广场协议签订前的8月份,日元升值18.2%。此后,日元升值趋势持续了10年之久。

自广场协议签订后至1990年底,日元累计升值幅度超过50%,日本依然维持了基本顺差的格局,并没有因为大幅度升值而彻底扭转局面。1987年12月,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月均为1.6332∶1,较1985年9月升值了73.9%。虽然马克持续升值,但是德国的进出口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继续维持了顺差格局。

进一步分析广场协议前后美国的情况发现,美国贸易逆差的情况并没有因为马克和日元升值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1987年底,美元名义有效汇率与1985年9月相比,贬值了13.5%,但其贸易逆差的格局仍然没有改观,继续维持高额贸易逆差。

3. 在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汇率与贸易平衡关系的实证测算。我国的贸易顺差没有因人民币升值而缩小,广场协议马克和日元升值也没有使德国和日本的贸易顺差规模以及美国贸易逆差规模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结构性失衡。在储蓄投资失衡的情况下,在影响贸易平衡的因素中,需求起主导作用,而非价格主导;在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价格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

我们针对美国和中国的年度数据(1978年~2011年)建立一系列模型,分析汇率对贸易平衡的传导以及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数量分析结果表明:

(1)对于中国,汇率是出口的格兰杰成因,在出口、汇率、国际需求的长期均衡模型中,汇率系数与经济理论相悖,影响出口的最主要的变量是需求;汇率是进口的格兰杰成因,在进口、汇率、国内需求的长期均衡模型,汇率系数与经济理论相悖,影响进口的最主要的变量是需求。

(2)对于美国,汇率与出口、国际需求的测算结果与中国的测算结果相同,但进口的测算结果表现出差异。汇率是进口的格兰杰成因,在进口、汇率、国内需求的长期均衡模型,汇率系数与经济理论相悖,影响进口的最主要的变量是需求。

因此,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在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在影响贸易平衡的需求和价格两个因素中,需求主导,而汇率作为影响价格的因素,对贸易平衡的传导并不明朗,对贸易平衡的调整作用也非常有限;汇率对进口或出口的影响,要么不显著,要么与经济理论相悖。

三、 结构性失衡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汇率调节贸易平衡的有效性的测算

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背后,是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世界的结构性失衡。如果不考虑根本的经济结构性失衡而直接贸然对贸易失衡进行调节,无异于舍本逐末。对贸易失衡的强行调节也会打乱既有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和分工格局,给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从贸易平衡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既无助于解决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也无助于解决美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对美国来说,从中国的进口减少部分会迅速被其他国家补充进来,只要美国的储蓄投资结构继续失衡,人民币升值就无助于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历史上看,日元、马克升值的经验也表明,在当时德国和日本储蓄长期大于投资、美国投资大于储蓄的背景下,单纯由贸易顺差国进行本币升值无助于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只有在结构性失衡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汇率才能在决定贸易平衡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以加拿大和意大利为例,加拿大在1983年~1984年间、意大利在1999年~2002年间,储蓄投资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对于这两个样本,分别建立汇率与进口、出口、贸易平衡的模型,可用于分析在储蓄投资相对均衡的情况下,汇率对贸易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1)在储蓄投资失衡改善的背景下,汇率主要通过影响出口进一步调节贸易平衡,进口主要是受国内需求的影响;(2)汇率对出口产生有效的影响,加拿大的弹性系数达到-5.03,意大利的弹性系数达到-3.90。

四、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表明,结构性失衡是导致贸易失衡的根本性原因。从情景预测结果看,如果未来几年结构性失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则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将能显著缩小。但在现有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单纯调节汇率,并不能有效地调节贸易平衡。只有在结构性失衡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汇率才能起到调节贸易平衡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美国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之前,中国单方面的结构调整政策、汇率政策的效用是有限的。在中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对人民币进行有序升值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提升储蓄率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张波.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 王剑锋,顾标.中国贸易顺差研究的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经济评论,2011,(1):127-134.

3. 郭树清.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经济研究,2007,(12):4-11.

4. 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85,经济研究,1997,(7):55-62.

5. 林桂军,Ronald Schramm.我国储蓄/投资差额的结构分析与经常项目顺差.财贸经济,2008,(4):11-17.

6. 梁优彩.从两缺口模型看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经济纵横,2008,(4):11-15.

7. 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中国金融,2006,(19):25-27.

8. 姜巍.当代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及调整.国际经贸探索,2006,(4):39-43.

9. 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财经科学,2007,(9):105-1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中心项目: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研究(项目号: O929018ED2);我国房地产预测与宏观经济效应研究(项目号:Y12901PED2)。

作者简介:高鹏,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小凡,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李佳钰,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本科生;李秀婷,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3-04-20。

猜你喜欢
汇率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政策背景下的汇率避险选择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2月份:人民币汇率逆势走强
企业汇率避险:在历练中成长
40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之路的回顾与思考
新兴市场汇率风险再聚焦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