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林格的“马车计划”

2013-04-29 08:42:31赖强
E药经理人 2013年6期
关键词:张江生物制药跨国

赖强

我们已经拥有各个主要的战略性增长支柱,意味着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

新生意

对于大部分跨国药企而言,生产制造早已不能为其贡献额外价值,甚至因为成本高企,往往沦为率先被削撤转移的业务,更何况是在中国。但假使由此便认为它们在中国的加工制造领域已完全无生意可做,那就错了。

6月初,勃林格殷格翰(以下简称“BI”)全球第四个生物制药基地在上海张江开建。该基地由BI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以量身定制方式合作开发(双方共同出资近5亿元人民币,其中BI投入超过3500万欧元),一期项目预期于2016年完工。

作为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第一个运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生物制药基地,“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这个基地建成后将会试点生物制药CMO(合同生产),既可促进BI承接和开拓中国乃至亚洲国家的CMO需求,也可为本土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探索有效的路径。”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忠说。

这的确是桩不错的生意。在中国,尽管以单抗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研发已风生水起,但迄今,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仍旧是生物制药产业化技术的瓶颈。但BI却是个中行家:35年的生物制药CMO经验,已将22种生物制药产品推向市场,且此前在德国、奥地利和美国已分设三个生物制药工厂,并形成了BioXcellence的品牌。

而在建的中国基地,不但可为客户提供包括从DNA构建到成品灌装的一站式服务,也可分别实现从100L到多个1000L规格的临床样品和早期商业化产品的供给。BI中国生物项目建设及运营负责人徐波说:“这个基地初期产能可以做到100公斤纯治疗性单抗,而且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根据市场需求将产能扩大两至三倍。”

2012年,生物制药CMO为BI全球贡献了约5.5亿欧元的销售份额。在中国与张江园区合作建设生物制药基地,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按照BI的长期战略规划,这个基地将不止提供CMO服务,将来还可能承担BI自有生物专利药和生物仿制药的生产。“一旦项目成型,生物制药业务会成为BI中国的重要增长点。”BI全球生物制药和运营负责人柯睿思(Wolfram Carius)说。

不过,翻开BI中国最新描绘的战略版图,生物制药业务还只是其业务增长的其中一极。

引爆重磅炸弹

几乎在生物制药基地开建的同时,另一则关于BI中国的消息正在市场上发酵。6月1日,BI用于预防及治疗急、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口服抗凝药物泰毕全(达比加群酯,Pradaxa)在中国上市。

据悉,泰毕全还没有在全球正式开始销售的时候,BI就已经在中国引进了市场部人员及品牌小组,并启动了Launch Readiness项目,以了解市场情况,为今后的策略制定进行铺垫,在市场准入、医院列名、医生教育、患者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工作。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房颤抗凝在心内科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款被认为是房颤卒中预防领域50多年来里程碑式的新药,在全球,泰毕全不仅获得欧美等国权威心脏病学会高度认可,还被国际权威指南推荐,如欧洲ESC房颤管理指南I类推荐、美国ACCF/AHA/HRS房颤指南推荐等。目前,泰毕全已在81个国家获准上市。去年成为BI全球销售增长最快的明星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增幅达76.2%)。这样一个堪称重磅炸弹的药物,在中国市场自然被寄予厚望。

实际上,在BI中国2013年的计划中,要推出的新药不止一个。BI在糖尿病领域和礼来联合推广的新型DPP-4抑制剂欧唐宁(利格列汀)也于今年3月获批,预计下半年上市,杀入已经硝烟弥漫的糖尿病药战团。据称,目前,BI和礼来已经探索出一种可以有效整合两家公司资源的推广模式,同时建立了由两家公司组成的专业糖尿病联盟销售团队。

处方药向来是跨国药企业绩增长的引擎,而对于BI而言,两款新药的加盟实属锦上添花。

数据显示,2012年BI中国处方药业务增长率为32%,超过市场平均增长水平,IMS排名上升至跨国药企第15位。当年排名前20位的跨国药企中,市场占有率增加的仅有3家,BI便占得其中一席。BI的核心产品沐舒坦针剂、思力华、森福罗、美卡素等产品均扮演了推升业绩的中坚力量,其中思力华和森福罗的增幅高达70%和66%。

处方药下一步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BI也已在筹谋。一个信息是,BI中国2012年参与全球研究和临床开发项目数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BI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全球市场销售负责人Allan Hillgrove透露,2013年和2014年的两年里,BI还将有36项临床研究在中国进行,覆盖包括卒中预防、呼吸疾病、糖尿病、肿瘤和丙肝在内的12000名患者。这其中既包括对现有产品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对BI未来即将进入的疾病领域的准备。

与此同时,今年早些时候,通过“中国项目Ⅱ”,BI全球正谋求将中国纳入BI早期研发决策的范畴。

China Day

5月末,在BI全球2012年业绩发布会上,当欧洲记者争相追问BI如何应对法国以及南欧市场的愁云惨雾时,肯定想不到前一日这家公司在专门设立的“中国媒体日”上是怎样的雄心勃勃。BI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柏安德说:“我们已经拥有各个主要的战略性增长支柱,意味着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

所谓战略性增长支柱,除了上述生物制药、处方药,还包括消费者自主保健、动物保健、生产运营三大业务——

未来5年内,BI将在感冒咳嗽、过敏、解痉、缓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领域引入众多国际领导品牌。同时也将实施外部收购与合作,涉足中成药领域。今明两年,乐可舒和百舒平将分别在缓泄和解痉领域全新上市,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去年3月,BI投资1200万欧元的亚洲动物保健研发中心在上海张江投入使用;同年明,其又投资逾5500万欧元在泰州与中国医药城签署协议合资成立亚洲领先的动物疫苗生产基地,计划今年正式破土动工,将为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市场生产猪和家禽疫苗。

正在进行中的张江工厂扩建项目斥资8600万欧元。扩建后的工厂员工数量将从目前的240人增加到大约350人,产能将是现在的两倍,以满足BI主要产品的本地化生产需要。

BI内部将这五大业务支柱比喻作“五架马车”,是接下来其在中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像BI这般信心十足的战略推进这两年于在华跨国药企中已不多见,这也不是没有来由。2012年BI中国市场销售额超过29亿元人民币,增长32%。从B1人用药全球销售区域贡献来看,中国在2013年底有望跃升至第四,仅此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从而开始充当支撑BI全球业绩增长的新轴心。

BI在其2020年中国愿景中写道:7年后,要成为制药行业的“首选品牌”,提供最值得信赖的产品组合,在每一个核心细分市场占据前三的位置等,最终成为大中华区(中国大陆及香港)首屈一指的跨国药企。

现在,一切开始了。

猜你喜欢
张江生物制药跨国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4年3期)2024-04-12 05:53:04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12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0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06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Vπ张江孵化器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