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明 刘永树
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书写质量整体堪忧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让许多老师不可思议的是,学生书写所出现的错别字竟然带着明显的共性。如一个50来名学生的班级写错同一个简单的常用字的竟占三分之一,而且届届相似。感觉这些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代的学生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我们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踏代”。
一.“踏代”现象观察
学生书写错别字一般来说一时难以纠正。本人曾教过一个姓名中带有“武”的学生,他总习惯将该字添加一撇。为了帮他纠正,本人从该字的笔划,笔顺和结构对其进行耐心的辅导,又为他示范了规范的写法,再让他连写数遍,他竟然在三遍以后毛病重犯。第二天,经过再次辅导后,又让他连写数遍,他仍有四次犯错。类似这样的现象几乎届届都会遇到。
就学生群体而言,错别字的出现虽说是千差万别,总量较大,但却有着鲜明的共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任意添减笔划。像“武”和“畏”总被多加一撇、“具”被多加一横、“迎”被多加一竖等;(2)随意改变结构。如“数”和“唱”被写成上下结构等;(3)随意改变笔划甚至偏旁,像“游”的右半部分被写成反文旁、“我”的一提错写成一拉等;(4)写逗笔字。如“身”被分解成“自”和“才”两部分,“山”的笔顺错写为从左到右,“女”的最后一笔多被误写为第一笔等;(5)偏旁混用,像“辶”与“廴”、“礻”与“衤”、“贝”与“见”、“欠”等。
就学生个体而言,除个别学生错字连篇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数量并不很多。共同犯错的大致在几十个字,多数写错的只是几个字的反复。
二.“踏代”原因探究
学生写错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以下几点应是主因:一是天性使然。由于粗心大意,不少孩子初学汉字的时候往往对汉字的结构、笔划尚未观察到位,就把自己对汉字的模糊形象写划出来了。在未经过对照、比较、修改的情况下,出错就在所难免了;二是习惯使然。习惯的责任又在老师。习惯的形成往往是由来已久。当学生最初写错这个字的时候,由于没有被老师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此种错误就会在以后的书写中反复出现,久之,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一种定势。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的根本所在。俗话说:泰山可移,秉性难改。可见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该是何等的困难;三是学校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不少人甚至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只要能认识汉字,读懂信息就行了,至于书写好坏无关紧要。于是,写字课便成了轻松课,任务一布置,就任由学生自由书写。学生缺少系统、规范、科学的指导与训练,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成一笔规范的汉字。再加上农村学校不少教师书写功底相对较差,能写出一手规范汉字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书写不规范,动笔就出错,同样就见怪不怪了。
三.让“踏代”传承优秀的“基因”。
“踏代”不良基因,结果将是衰亡,而“踏代”优秀基因,结果更加优秀。要实现后者,可从三个途径加以努力。
(1)鉴于学生的错别字集中表现在几十个字或偏旁上的这一特点,写字课老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进行搜集,归纳出带有共性和个性的现象,采取集中指导训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辅导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这些错字或偏旁的特点,采用组合、拆分、对比及强化等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本人每接收一届新生,基本采用这些方法,每周用一节课进行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在田字本上每天练上一面。不出两个月,全班带有共性的错别字就可以基本消灭。
(2)学校在安排写字课时,应以书写规范的汉字为标准,选拔书写质量较好的老师担任年级乃至全校的专职写字课老师。丰富和拓展写字教学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聘请社会上的书法高手教授学生的写字课,进一步开展汉字书法比赛等活动,并扩大活动的规模,增加活动的频率等。要杜绝不擅长书写,写不好汉字的老师教授写字课程。
值得欣慰的是,困扰汉字写字教学二十余年的师资断层问题,在近年国家资教和支教政策扶持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汉字书写现状已有了很大改观。相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不了几年时间,这种汉字书写中不良的“踏代”现象,一定会从学生的作业本上淡出老师的视线。
吴世明,刘永树,教师,现居湖北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