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大成的部分文化成果及现实意义

2013-04-29 07:46董连祥
关键词:五帝现实意义孔子

董连祥

摘 要: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打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旗号,学习师法所有古今圣贤,取得集古今之大成的部分文化成果。其中包括孔子传承五帝等的优秀传统;他在评论所有古今圣贤的过程中形成的儒家某些学说。这些成果的现实意义在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早已融入新时代的伦理、道德、风尚、习俗之中。孔子的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启示我们要见贤思齐、学无常师、集思广益。

关键词:孔子;五帝;古今圣贤;文化成果;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38-04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所取得的集古今之大成的文化成果,包括方方面面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只是涉及其中的部分成果而已。

一、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与师古学古思潮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礼记·中庸》所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对于尧、舜之道,周文王、周武王之德,言必称之,行必法之,自然形成师古学古的思潮。这种思潮,并非空穴来风,其渊源有自。

《尚书·说命下》记载,傅说曾对高宗说:“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傅说)攸(所)闻。”即多见多闻,及时建功立业;学习古训,才有收获;事多师古,以求长治久安。其中认为:学古师古,可以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尚书·周官》记录了周成王的政权建设要点:“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即以公灭私,百姓一定归顺;先学古训,然后当官;议事依据法度,政权才能巩固;你们官员当以常道作师法,不可利口巧辩以搅乱职守。其中强调:学古遵道,是官员的必由之路。

一目了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继承了傅说、周成王的师古学古思想。

仔细辨别,孔子及其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师古学古思潮,所师法、学习的对象,实际上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及其创造的文化,文王、武王和西周文化,而且包括古代所有圣贤及其优良传统。再作思索:这种以师古学古为主题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一旦暴风骤雨般地、迅猛异常地展开,当代圣贤也自然被纳入学习师法的对象。因此,准确地说,这种活动,是打着复古旗号,向所有古今圣贤看齐的活动,是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并有所创新的活动。

二、五帝和孔子的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来龙去脉

可以断言,孔子及其儒家学习师法的重点对象,是五帝等古代英明帝王。《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史记》等记载的五帝的事迹,是最接近真实的。现在,我们分别以《孔子家语·五帝德》和《论语》为依据,阐述五帝和孔子的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来龙去脉。

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花纹),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五帝德》)

继神农氏之后,黄帝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始垂衣裳而天下大治,定礼服之制而示天下以礼;管理百姓以顺应天地法则,认知阴阳变化规律,通晓人类生死、社会存亡原理;播种百谷,尝味草药;仁爱天下,泽及万物。相对而言,孔子全面继承黄帝的优良文化传统,积极推行礼乐制度,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表示强烈不满。称许“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雍也》)的统治之术,主张顺民之天以致其性。围绕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等问题,指出:“所重:民、食、丧、祭。”(《尧曰》)即应高度重视:人口、粮产、婚丧、祭祀。深入探讨社会治乱规律,尤其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儒家学说。

静渊而有谋,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五帝德》)

颛顼性格深沉稳重而足智多谋,通达聪敏而富有远见。积累财物并合理利用土地,同时酌情征收赋税。顺应四时以效法天地。取法兴云致雨、润养万物的山川之神,丰富“义”的内涵。梳理四季气候、利用五行性能,以此教化民众。祭品洁净,祭祀态度虔诚。巡行四海,安抚百姓。从颛顼身上,孔子看到了什么?看到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反对暴虎冯河式的冒险行为,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述而》)的风格。看到减轻百姓负担的重要性。针对为季氏搜刮民财的弟子冉有,他宣布:“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看到“义”的重要性。他提出“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等许多重大命题。看到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他提出“富而后教”(《子路》)的治国治民方针。看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存在,为后来孟子一一论述三者的重要性及其轻重排列顺序,埋下伏笔。还看到抚慰百姓的重要性。他主张“泛爱众”(《学而》),“使民以时。”(《学而》)显而易见,孔子又全面发扬了颛顼的优良文化传统。

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五帝德》)

帝喾的这些事迹,全部被孔子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试看,子张问仁,孔子回答,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并解释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任职)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孔子还认为:“君子不重(庄重)则不威。”(《学而》)并主张“威而不猛。”(《尧曰》)还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帝喾事迹的几个要点:仁、威、惠、信、义,都给予理论阐述或褒扬。帝喾“知民所急”的事迹,被孔子概括为“周急不继富”(《雍也》)的原则。由帝喾“修身而天下服”的事迹,引发孔子的许多论述,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后来儒家又形成以“修身”为核心的“修齐治平”学说。帝喾“节用”的事迹,被孔子概括为“节用而爱人”(《学而》)的理论。帝喾诲利万民的事迹,被孔子概括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而不费”(《尧曰》)原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帝喾的事迹在先,孔子的理论概括在后,两者类似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也符合由实践到理论的哲学原理。两者前后相续,血脉相连。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五帝德》)

帝尧,其涵养如天,宽容一切,包纳一切。其智慧如神,洞察一切,明辨一切。百姓围绕其身旁,如葵藿倾心以向日。其恩泽如云,人赖其渥洽,如百谷仰望甘霖。富有天下却不居功自傲,贵为天子却能降尊临卑。责成伯夷掌管礼制,夔龙掌管乐章。如此概括尧的事迹,未免有溢美之词。不过,孔子为何历来把尧作为古代圣贤的杰出代表的原因,也尽在其中。孔子也曾运用最美的词藻赞颂尧,如在《泰伯》里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是最理想的君主,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作为一种不可逾越的标准。他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他判断:“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就是说,只要是尧舜都难办到的,任何人也就不必故弄玄虚,必须虚心向尧舜学习。在孔子看来,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尧舜建立的优良传统,恢复尧舜时代的敦厚风俗。同时,他希望所有执政者要以尧舜为榜样,移风易俗,带领臣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五帝德》)

舜的事迹之一,其父瞽叟凶残、后母愚顽、弟象暴戾,皆欲杀害舜,舜委曲求全,不失孝友之道。如瞽叟派舜修盖米仓顶,竟在面下纵火焚烧。又派舜挖井,伙同象向井内填埋石土。舜设法躲过两次劫难。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恰恰从这类事件中,提炼出孝悌之道的。舜的事迹之二,耕耘历山,捕鱼雷泽,陶土河滨,作器寿丘。每到一处,所有纠纷化解,大家和睦相处。孔子经常向弟子灌输的“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等思想,无不与之息息相通。舜的事迹之三,开辟宽裕之路,延揽天下英才,包括任用皋陶、伯夷、垂、益、弃、契、龙、禹等主持各方面工作。孔子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为政》)等观点,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舜的事迹之四,性情温和、善良、敦厚、敏捷。孔子温、良、恭、俭、让等风格的形成,也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舜的事迹之五,识别时务,敬畏天命,爱护百姓,抚恤远方,亲近朝臣。孔子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等论调,“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等观点,“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等外交路线,均与之相关联。

三、孔子与五帝一脉相承的文化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十分清楚,五帝建立的优良传统,与孔子的部分学说,两者一脉相承。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集中谈论它们的现实意义。

孔子传承五帝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伦理道德观念,被后世称为“五常”。后世学者形成这样的共识:“五常揭示的是天地运行之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等。同时,它类似人的五体,构成人的正常活动;所包含的各种义项,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只能无条件地遵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逐步形成新的伦理、道德、风尚、习俗。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其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指的正是“五常”等道德观念。回顾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经过否定之否定等过程,“五常”的基本精神,不但没有被剔除,反而全部融入我们的行动中。

孔子传承五帝的爱民、利民、知民所急的民本思想,他的修己以安百姓等学说,经过毛泽东主席的改造,被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五个光辉大字。这五个大字,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言而喻,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本目的,自然是谋民之利、解民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孔子传承五帝的发展生产、推行教化等治国方针,他的富而后教等学说,也越来越被我们所接受。我们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经过长期探索,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治国策略更正确、更完备、更适应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得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孔子传承五帝等举贤授能、恤远亲近的思想,孔子举直错诸枉等主张,早已被我们加以增损并利用,形成现代的系统用人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其要点是: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个部门、单位,包括文化教育领域,必须坚持古人的用人原则,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下之。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十八大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局面。

孔子传承五帝的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修身进德、克勤克俭的为官作风,孔子提倡的节用而爱人、薄施济众、惠而不费、威而不猛的为官作风,温良恭俭让的风格,修齐治平的学说,即使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也都值得我们坚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全局观念出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针、路线确定之后,领导干部同样是决定的因素。各个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扬古代优良的为官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孔子传承五帝的孝悌之道,富而不骄、贵而能降的作风,他的以和为贵的思想,赒急不继富的原则,怀敌附远的外交方针等,对于我们的家庭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国家政权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不再一一赘述。

四、孔子对古今圣贤的评论及其现实意义

我们仅从五帝建立的优良传统,与孔子部分学说形成的来龙去脉关系,谈论两者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孔子及其儒家传承的许多优良传统,尤其孔子创立的许多学说,包括他师法学习所有古今圣贤,评论其言论、行动、品格,从而形成的一些看法、观点等,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同样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仍以《论语》为依据,略举数例并说明如下:

泰伯、虞仲把君位让给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孔子评论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把谦让风格纳入最高的道德范畴。孔子标榜的谦让之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让名、让利、让座、让路、让步、让价、让禄、让贤,都是一种美德。从“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田界);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史记·五帝本纪》)到周文王管辖地面“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孔子家语·好生》)再到王泰、孔融的“推枣让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逐步形成谦让的美德,这与孔子不遗余力地提倡之,不无关系。我们知道,世界充满着矛盾,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也充满着矛盾。通常解决矛盾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发扬谦让风格。

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他们互让君位并双双出逃。又因未能谏阻武王伐纣的行动,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从他们身上归纳出“不念旧恶”(《公治长》)、“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的风格,“求仁而得仁”(《述而》)的结论。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得好:“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正是由于孔子如此称许伯夷、叔齐,因此,他们的优良传统被后世发扬光大,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或具备顾全大局、不念旧恶的情怀,或具备不屈不挠的意志,或为正义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

齐桓公杀掉公子纠,召忽为之殉葬,管仲转而辅佐齐桓公。对此,子路、子贡都怀疑管仲的为人。孔子却认为,管仲如果效法召忽,只是表现出匹夫匹妇之小节。要看到他后来的丰功伟绩:“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宪问》)一方面,孔子反对愚忠愚孝的节烈观。另一方面,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提供范例。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到了后世,人们嘲笑匹夫匹妇式的小节,赞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行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抓住其主流与本质,不在枝节问题上做文章,全面衡量其功过是非。

孔子指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即晋文公善于权谋而不守常规,齐桓公遵守常规而不善权谋。他敏锐地发现两位春秋霸主的互补性,提倡遵守常规与善于权谋相结合的原则,即守常与反常相结合。人们从中体会到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遵循之、运用之,注重得与失、进与退、明与暗、难与易、正与反、赏与罚的结合等。

孔子这样评论卫国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即公子荆善于治家理财。家产由始有到稍多再到富有,就由知足到满意再到差不多感觉生活美满幸福。据此,孔子谆谆告诫世人做到:戒奢以俭、戒贪以廉、知足常乐。至今,我们仍然觉得孔子的告诫言犹在耳。

孔子评论的古人为数众多,评论的当代人也为数不少。

孔子赞扬卫国大夫孔文子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风格。由于孔子倡导这种风格,于是,这种风格在社会上蔚成风气,一直绵延至今。

卫国大夫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昏君卫灵公。他以“尸谏”方式举荐的蘧伯玉,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寓居其家。孔子同时评论两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收敛)而怀之(才能)。”其中,既提倡直道而行的精神,又主张依据社会的治乱做出个人出处的决定。集中体现出“无可无不可”(《微子》)的变通或应变能力。孔子的这种能力,早已被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一种灵活的奋斗艺术。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件小事看,要做好它,需要这种艺术;从随时变化的世界大格局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也需要这种艺术。

孔子从晏平仲身上发现其“善于人交”(《公治长》)的特长。面对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人们越发相信:具备这种特长,不但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单位、部门的生存与发展。

孔子大体上提倡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治长》)的作风。每当关键时刻,需要头脑冷静之际,我们都会想到“三思而行”这句成语。

五、孔子集大成的部分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及其启示

概括说来,孔子师法、学习五帝自不必说,他也评论五帝,还评论其他古人和当代人。他评论古今贤圣的过程,也是他师法、学习这些人的过程,形成自己部分学说的过程,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当中,孔子获得集古今之大成的部分文化成果,其总的方面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们早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新时代的伦理、道德、风尚、习俗之中,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之中。

截止春秋末期,没有谁能像孔子这样,广泛关注古今圣贤的事迹,通过独特的眼光发现他们各领风骚之处,尽量从他们身上挖掘值得传承的东西,以此丰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宝库。更没有谁能像孔子这样,不遗余力地总结古今圣贤的是非成败因素,表现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我们还不能否认,截止春秋末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孔子站得最高、看得最准、评论的古今圣贤最广泛,从而形成的创新见解最多。正因如此,他能站在所有贤圣的肩膀上,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时代浪潮,成为总结、归纳、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匠,从而创立最具历史影响、富有世界意义的儒家学说。

在孔子看来,古今圣贤,皆为我师。从中我们悟出一些道理:首先,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先贤思齐”的活动。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正该如此,见到先进个人、集体,就作为学习的样板,向他们看齐,及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见到反面的典型,要在内心自我反省,吸收其失败的教训。丢掉懦夫懒汉的不思进取的意识,不甘落后,争当弄潮儿,在某一文化领域,领一代风气之先。其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无常师的活动。《论语·子张》记载,卫国人公孙朝询问子贡,孔子从哪里学来的本事?子贡回答,文王、武王之道等流传民间,贤者愚者都各有所领悟,孔子何处不能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据说孔子曾经向老聃问周礼,向苌弘询问音乐知识,向郯子请教少皋氏时代的官职名称,跟师襄学习弹琴,甚至拜七岁项托为师。我们应该像孔子这样,只要有足以取法的善言善行,我们都要拜之为师。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在这一知识领域里你是先生,在那一知识领域里你必然是学生,就需要拜师。昨天,你还落后,甘当学生;今天,你进步了,可当先生。明天,你又落后了,再当学生,再去拜师。不要斤斤计较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只有学无常师,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再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集思广益的活动。如何做到集思广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跟几个人一起走路,也不放过向他人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地扩大学习的范围和对象。不耻下问,“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老师到处都有,人才到处都是。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就能克服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过程遇到的一切困难。

不可否认,孔子及其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具有严重的复古主义倾向。我们不能呼应这种倾向,更不能沾染世俗恶习,“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简言之,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要求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五帝现实意义孔子
唐 玉真公主 楷书琼宫五帝内思上法卷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五帝本纪之大禹治水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