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全行业高度关注广东省药品招标采购之际,我和我的同事正好行走于川渝大地,倾听各大药企领军人物对于当前及未来医药产业现实中的困顿和前沿与深处的见地。
除了本期杂志在月度报告中给予广东药品招标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之外,在实地接触企业和认真倾听《E药经理人》发起的“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广东省药品交易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座谈会”之后,有两点产业深处的担忧值得产业界深思。
其一是行业企业自律。
从未来角度看,今后医药行业的利润率增幅下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扩大医疗服务范围,降低医药消费费用已成为医改的重要方向之一。政府行政性地干预药品市场的价格将成为一种常态。自1997年以来,政府已经连续数十次对医保目录中的药品零售价格进行降价。
企业如何面对价格战成为必修课。作为商业世界中最有效的攻击性手段,实施价格战必备三个前提:第一,发动价格战时,既能保证利润,又能增加市场份额。第二,增加了份额,但是没有损失利润。第三,增加了份额,但利润受到一定影响。此时,身为掌舵者,必须清晰:你的成本控制力处在什么水平,你是否有资源,你是否有管理能量,你是否有获得其他特别的生产要素的天赋,如果有,请你发动价格战。如果没有,请你停止,赶快去做差异化。
之所以强调理性的价格战,正是因为在历次药品招投标过程中,最低中标价皆是企业自身在非理性商业考量下的无原则自杀式竞争。为此在前述座谈会上,协会呼吁:今后凡是低于成本的最低价中标企业,全行业给予警示,同时要求各地药监局针对性的强化质量监管。行业没有自律,一批害群之马就会把整个市场扰乱,最后鸡飞狗跳的都是好企业,所有政策打下来最后收拾的都是那些正规军,游击队全跑了。而在行业自律中,大企业责任尤重。
其二是国家产业政策。
所有国家产业升级和产业集中,都需要政策,医药产业主要由研究(各级研究院所、院校等)、产业化(数千家制药企业)、市场准入和监管(主要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药品流通管理(涉及卫生部、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四大功能板块构成。因为战略协调机制缺乏,四个功能板块间的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以最后的流通板块为例,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的销售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机制运作。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取价值回报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构建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而目前药品招标中反应出来的种种有违常识和规律的规则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完全背道而驰。
只有当创新的产出大于投入,企业才能够持续创新,只有创新自身能够盈利,才可以叫做创新驱动型企业。否则就是企业和国家相互吹牛!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制药创新不需要国家喂奶,自己就可以转起来,但是这个企业创新的流程和环境在政策层面做不好,任何努力都是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