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3-04-29 10:36马晓彤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对策

马晓彤

摘 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制度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整个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建国之后实行的统包统分制度,到现在的由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目前大学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毕业生超过68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目前不少大学生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即所谓的“三大”和“三高”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机制

1.教育体制。部分高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陈旧,缺乏实践能力,高校与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没有做好衔接,很难给大学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2.精英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重点培养具有精英一时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稀缺资源,他们在毕业后理所当然的享受好的待遇,生活和工作都处在社会的中上层。在那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人生也就因此而发生了“质变”。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也实现了由社会精英向一般劳动者的转变。大学毕业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单位、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甚至长期处于待业状态,这不仅妨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也使得他们的择业成本大大提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机制

1.户籍管理制度。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具体表现在:户籍制度固化了劳动者的社会身份,损害了一些社会成员发展权;户籍制度阻碍了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成了劳动就业过程中的城市垄断、区域和行业垄断。

2.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就业者劳动收入的差异,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收入上。对于公务员或是在垄断企业工作的人员,他们收入和福利待遇的保障性很强;然而,对于非公企业的职员来说,他们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他们的实际收入。因此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很难接受低收入无保障的工作。

3.培养成本。培养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成本主要是由实际支付成本,(即上大学期间支付的学费和相关费用)和机会成本,(即不上大学而直接获得的劳动收入)两部分组成。尽管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属于长期投资,回报期长,但是很多人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收回培养成本,因此在现行制度下,人们在择业时会很“挑剔”,这是合理的。

4.暗箱操作。一些靠关系等暗箱操作的就业行为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此外还存在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以及当今流行的 “拼爹游戏”。

三、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寻求就业对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可以解释为一种新的、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旧的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因此推动制度的变迁,从毕业生的自身到社会的改变,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一)提高高校教育体制

高校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式以及走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制定积极的招生计划和就业率控制。目前高校里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定期的为学生们举办一些关于职场方面的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因此可以降低毕业生求职的求职费用,当然这只是交易费用的一部分。

(二)转变就业观念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下,我们必须抓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之路,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现有的制度下, 招聘信息在市场上是完全公开的。因此信息充足的毕业生可以在更多的单位中进行选择,获得更多的改变身份机会;同时,信息丰富的用人单位也能从毕业生中挑选出更符合职位要求的员工。

(三)取消户籍制度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赋予市场主体平等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的教育和成就前景。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基层就业“进来容易出去难”,增加了城乡转化的交易成本。

(四)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产别而带来的收入差异。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大学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只有做好收入制度的分配,才能使得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有意愿到西部或是欠发达的地区工作,毕竟金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1]李从国.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难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08

[2]余德鹏.城乡社会:从分隔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

[4]倪鑫.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教育时空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制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