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是指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个人成长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这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成为了现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位教师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虽然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然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通过细心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让学生在“进门”这一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需要事先对全文有一个通篇的把握,需要明白:文章的关键词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表达?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做到了细心的准备,才能在语文的课堂上占据教学的制高点,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大殿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心。
如各个朝代历史名人所作的诗歌散文,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王安石的《伤仲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近代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文豪所作的《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上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五分钟,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才能心生兴趣,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爱莲说》时,就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自主翻译课文。比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翻译了。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在翻译的时候,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
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也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时,语文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有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师只有做到了在课前有一个充分细心的准备,课堂上能够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黄鸿飞,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