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

2013-04-29 00:44李文光
甘肃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预设教材

李文光

〔关键词〕 多元课堂;多元智能理

论;课程资源;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3)

06—0050—02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多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即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变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指的是孩子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教育中的课程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新课程目标观的多维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只要有适应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映并满足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促进其发展是课程应追求的目标。为了开发每个人的多元智能,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手段,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即通过“用多元智能而教”,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善待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差异,强调面向每一个学生,是“个人中心课程”。其实就是“网络式”的、“发散式”的、“开放式”的课程。“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作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学生“若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之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那么他或她就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他特别强调理解、实践、创新在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课程目标观,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现实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在实施课程时尽可能开发课程资源。加德纳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及监护人员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特别是博物馆都应积极介入教育过程。”

1.文本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用好用活教材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加工及补充等方式,能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辩证地对待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 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乃至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用好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运用自己的经历、感情、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生机盎然。

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和深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材料,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等等对多元课堂的生成来说更为鲜活,充分挖掘和利用之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社会各界人士、学科专家、社区工作者等一系列人员形成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这项资源是广博的、深厚的,把社会力量整合运用对多元课堂的生成具有现实意义。

3. 生成性资源:新课程提倡互动式教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产生预设之外的教学资源。这种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反映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能形成教学智慧。

生成性资源具有生活情景性、教育价值性、瞬间显示性等动态生成性特征,教师应善用已有的实践智慧对自身及身外的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这是教师原有实践智慧的具体运用,也是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为了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师还应懂得取舍,注重课程资源开发的质。对于涌现出来有独特性、反映人文特色、符合学生学情变化,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应成为首选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引导、利用,以进行有效教学。

4.社区教育资源:“实践性”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实践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社会即课堂”,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辩论、收集、调查、走访、研究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辨认观点、确认观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三、课堂主体动态的生成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主观期待

1.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探究,规范行为。每一位教师都在尝试运用灵活机动的课堂模式,一方面可以打破闭塞、僵化,展示开放、多元,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切换、填补、渗透、迁移,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去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师们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公平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和独特见解,构建互动平台,既着眼于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着眼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坚持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主体之一的教师其动态是活跃的、机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他们敢于质疑,生动成功的课堂往往会涌现出“学生的声音”。它们往往发生在教学的反思评价中、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时、偶发事件发生时以及课堂活动中,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可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学生动态,往往决定着课堂动态生成的维度。有价值的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声音”,积极引导,灵活利用,促其升华。

3.课堂的生成是师生主观努力、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结果。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在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教学的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既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的目标。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四、课堂呈现空间的多样性是创设多元课堂的物质基础

课堂要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中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每一空间只要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場所就都可以成为课堂。

教师要努力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根据学生智能要求创设多元的课堂,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发展多元智能。

?? 编辑:马中华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预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