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祥
当“70后”还在回味儿时得到几块压岁钱的喜悦时,一转眼,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让他们中的大数多人开始为儿女们手头过多的压岁钱而操心了。
“70后”在儿时除了在意得到多少压岁钱以外,还看重钱是不是崭新的——“像刚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值得炫耀的。压岁钱承载并包含着亲情、关爱以及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年的美好体验。就是说,压岁钱是年的一部分,那种期盼和得到时的喜悦都和年紧密相关,并以此丰富着年的内涵。
而“00”后特别是出生在条件较好家庭里的孩子对压岁钱已没有了可以盼望的点,对一些生在都市中根本没有体验过年味的孩子们来说,压岁钱就是钱,与以往父母所给的零花钱没有任何区别,不同之处只是这些钱来得更容易。
由于压岁钱本该具有的象征意义的淡化和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使得数额越来越多的压岁钱在孩子手里成了烫手的山芋。
暂且不论压岁钱所包含的意义,只说压岁钱所引发的新问题——压岁钱的意义变异以及它对孩子的影响已经不是媒体炒作或个别性问题。这两年,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过年能得到几千、几万的压岁钱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甚至一些媒體还报道过几十万压岁钱的事例。
对于大多数平时手头没有多少零花钱的孩子来说,压岁钱无疑是改变他们手头拮据状况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你收到了多少压岁钱?”当一群小伙伴在一起比自己的压岁时,那些收到压岁钱多的孩子当然眉飞色舞,压岁钱少的孩子则自惭形秽,心生怨气,甚至会羡慕嫉妒恨。这种攀比,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能会更深更持久。
当拿到大把轻而易举得到的钱,手头宽裕起来的孩子们是如何花这些钱的呢?零食、玩具、游戏卡、话费、饰品、还账……甚至赌博,不同的孩子消费渠道很多,不一而足。大概就连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压岁钱到底干了什么,流向了哪里。
在一些小孩子看来,这些钱都是亲戚朋友给的,不是父母辛苦所得,有一种“钱来得容易”的错觉。因此,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更不知道节约。
如何管理这笔“意外之财”就成了父母们面临的困惑,全部没收,孩子会很不高兴;放任自流,孩子又很容易把这笔钱挥霍掉,还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惯。
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该如何是好?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就如同平时的零花钱一样,对较大数额的压岁钱,一般都会以保管的名义“没收”,对孩子手里少量的压岁钱大概也不会一一过问,任由孩子自己支配。
但是,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压岁钱作为长辈送给孩子的福,不能到孩子手中变成祸。就如同父母的爱,如果成为溺爱,孩子就会放纵,无数像李天一那样的富二代、星二代们或许就是警示。
当然,这并不是一道无解的题,家长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契机,引导孩子做一些详细的规划,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正确的金钱观念,使这笔钱花得有意义。
对于压岁钱,父母不能只关心钱由谁管,更应该更关心怎么花。无论是压岁钱还是平时的零花钱,其管理和使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孩子良好消费习惯和教育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的绝佳机会。
至于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选择和方法,不可一概而论。只有让这些钱花得有意义,并能让孩子从中能学到点什么,而不是让孩子拿着钱干了错事,并养成了坏习惯,不能因福得祸,让美好的祝愿成为“致祸”的推手。
而作为老师,也应关注压岁钱的问题,当然这种关注并不是让老师制止学生乱花钱,而是去思考从中能否找到教育学生的契机,让可能影响学生思想或行为的事变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机会。
其实,不少学校和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把它作为班级“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利用“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们自己来谈压岁钱究竟该如何花,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容易形成自觉意识。其效果远远超过“要学会节约”、“不要乱花钱”这样空洞的说教。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合理使用压岁钱,懂得珍惜压岁钱,懂得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与价值观。
但如何抓好这种教育契机,这对家长和老师来说或许就是一个挑战。
??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