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黎晴
茫茫太湖,三万六千顷浩渺烟波从茅山、天目二脉滔滔涌来,太湖山中,那一簇簇迎风起舞、娇艳欲滴的初红的杨梅,摇晃在波光云影间;岭上,啼开心扉的声声黄莺,仿佛一位美丽、质朴、温柔的太湖的女儿,又像一阙幽婉迷人的南曲中的江南短笛。太湖,在我——是一泓深沉,是一份遥远的情缘……
那年,我以水文工作者兼业余文学作者的身份,应安徽《未来作家》之邀来到无锡。
在去德溪的两站路上,一位中年男子看着我这手提黑袋的外地人,微笑着应答我的咨询,操一口夹杂着普通话的纯正吴腔指点迷津;在沿途的两处三岔路口,几位老太太和一位姑娘笑脸相迎,为我舒手遥指五爱路。使我这初来乍到的人,感受到了古朴、淳厚的太湖。
仰望深深的庭院树影朦胧里的两盏灯火,我只好徘徊在苏杭大运河岸,伴随我的是星光下隆隆远去的驳船和一朵朵绽开心事的浪花……
翌日上午,《未来作家》笔会开幕,分组改稿。我分析了安徽枞阳王建生的小说《浊水河静静地流》的寻源觅根的意识以及地域文化色彩的追求,作者首肯,他在给我的留言中写道:“浊水河是无名的河,但她的历史和长江一样悠久;沅江是有名的江,但和长江拥有一个共同的性格。”
在陆子泉小憩,眺望映山湖伸出长臂紧握锡山和惠山的手,令人倾倒!“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清风吹来,甘泉飘香,清鉴肌骨。惠山林茂石壑,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泉源多生于石骨,四季灵浆满池,为历代名家公认。传说二泉经茶圣陆羽品题而盛名洋溢,李绅也将惠泉誉为“人间灵液”。1200多年来,惠泉使文人雅集、皇帝折腰,大文豪苏轼亦多次带好茶来惠山品泉。自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激赏惠山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诗词书画成为厚积千年的历史珍藏。品读这些作品,似乎在和皮日休、杨万里、海瑞、赵孟頫、倪元林、文征明等众多名流畅叙幽情,还能与先后南巡七到无锡的康熙、乾隆论禅品茶。
映月的二泉也许是阿炳光明的眼睛。品一口惠泉茗茶,听一曲《二泉映月》,伟大的民间艺术家华彦均饱尝辛酸、直面坎坷的深邃意境悄然呈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于1500多年前雄峙惠山脚下。我轻哼着那首著名的二胡旋律,走近殿楼巍峨的惠山寺(据说南宋名臣李纲也曾栖隐在此),山门前唐宋经幢雕刻华美,一路行来,金莲池、听松石床、龙眼泉、云起楼和竹庐山房……皆具山水之胜,令人心胸顿开。
蠡园泛舟,“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游船穿越“万浪卷雪”的十里芳径,探寻“太湖第一名胜”——鼋头渚的千年盛景。走在鹿顶迎晖的山脚,仰望舒天阁,白云悠悠。在神龟漂浮的三山,赏亭亭枫树,听啾啾鸟声……
震泽佳绝处,观湖鼋头渚。鼋渚春涛穿越时空、声名远播的呼啸已有两千年的悠悠岁月,几乎与无锡城同年。西汉末,外戚王莽篡位,时任丞相的无锡人虞俊因不肯附逆而殉难,归葬宝鼎山麓。光武中兴,刘秀为表彰虞俊之忠,御赐朱衣覆其墓茔,“朱衣宝界”渐成名胜,从王问的湖山草堂到唐文治的茹经堂,从聂耳亭到七十二峰山馆,充山隐秀的鼋头渚因此留下了氤氲文气。涛声轰鸣,浪溅春风秋色;水天苍茫,七十二峰缥缈……对“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一语,似又有深长的领悟。
“包孕吴越”的豪情是太湖的气势,鼋头渚占尽三万六千顷最美的湖山真意,将天地美景、物宝风华揽入怀中,那一山一水,一轩一馆,一草一木,一竹一兰,无不蕴含着无限雅韵。其中西神山麓的兰竹碑亭与碑廊,汇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郑板桥、吴昌硕等历代名家的兰花书画手迹,不仅让人纵情地吮吸着沁人心脾的兰香,也透露出坚贞、高雅的兰文化的气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更是对江南兰苑赞叹不已,称“平生所见南国园林,宏伟瑰奇有过于此者,而幽静芬芳必以此园为巨擘”。
一路上,导游小姐用她那甜润、美妙的嗓音,热情地介绍太湖的楼台亭阁与风物传说……她原是一家纺织厂的挡车工,辞职后当了导游,得知我们是来无锡改稿的,免费为我们服务。在她的通讯录上,我题了“写太湖的美,倒不如写导游姑娘的心灵美”。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又一个曼妙、澄澈的太湖。
游罢披云归,随安徽的3位朋友取道镇江、南京、马鞍山,到芜湖分手,各奔前程。而我,则只身飘向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