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联军
任何课程都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来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宝贵财富,是成功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方式的选择上偏执一方,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损害,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将学生的意愿和快乐作为选择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这些都有碍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是一个人为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理解为:学生从事体育(或体育中某一内容)学习与锻炼的心理倾向或选择。
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很多人都爱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说明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然而,在我国的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只能是为了“劳动和卫国”的需要,而不能讲学生个体的需要。如果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强调了个人的兴趣,则被认为是“动机不纯”的表现;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强调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体育思想”的表现。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再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了确立。因而,在学校体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需要,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得到了不断的强调,并形成了共识。在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改革时间重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然而,有些同志在写文章、做学问、作报告时,却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向了极至。认为只有学生的体育兴趣才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与改革体育课程教材的唯一依据,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例如,有人通过“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调查,得知田径项目排序靠后,于是就极力主张要把田径从体育教材中淘汰出局。有人了解到有些学生不喜欢耐久跑,于是就质问:为什么要把学生不喜欢的耐久跑强加给学生?还有人说:评价一堂体育课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学生高兴不高兴。如此种种,不一满足。在这些同志看来,似乎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国家要求,那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映”。
任何真理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成了谬误。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国家办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体育必须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必须反映国家对学生的体育要求。
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尤为突出的是高中的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却偏偏把不少人都很反感的甚至反对的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的必选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田径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就是因为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这就是国情,就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一种要求。
其实,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学生所喜爱的绝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用来强身健体和实现其他目标。所以,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体育兴趣。即便是被大家所推崇的选项教学,学生也只能在学校所规定的有限的几个项目中进行选择,而且还可能由于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想选什么项就能学什么项。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问题,实质上是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校体育实际可能之间的矛盾问题。
如果学生对学校可能提供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内容都不感兴趣,或者说学生对整个体育都不感兴趣怎么办?是否就可以不学不练了呢?当然不可以。因为体育学习和锻炼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因此,他们已有的某些体育兴趣是可以改变和拓展的,对缺乏兴趣的体育内容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为此,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结合学校的实际可能,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体育活动的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体育兴趣。二是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作用与意义,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增进身心健康的好处,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三是加强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与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既是增进健康完成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要把个人的体育兴趣和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教育的职责,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不是兴趣决定一切。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不要以“学生为中心”。我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不能完全以社会为本位,也不能完全以学生为本位,更不能完全以学科为本位,而是要“以育人为本”,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学理论权威王策三,在其所著的“教学论稿”中指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的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是第二位的事情”。每周的2—3节体育课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有限的体育课内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培养良好的健身的习惯并贯穿他们的一生,才应当是中小学体育课上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