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 要: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我们学校开展了幼儿剪纸研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一个教学内容,有的小朋友,老师讲一次他就能剪出线条流利、造型精美的作品,而有的小朋友,甚至在多个课时后还是不能完成。就此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师;语言;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幼儿教育不是教师教幼儿学的学习活动,而是教师在组织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理解幼儿,诱发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不仅是提供信息、传递知识,而且还应有目的地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认知活动。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特点,运用语言工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了呢?
一、巧设语境,激发兴趣
在幼儿的教育上,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幼儿实际的教育方法。要使幼儿产生兴趣,生动有趣的导入是最直接的办法。
如,第一次执教大班剪纸活动《剪圆形双喜》时,我准备了方形双喜和圆形双喜两幅喜字剪纸作品请幼儿欣赏。“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剪纸作品,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朋友们都能发现形状不一样。“这幅圆形双喜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剪一剪?”“想……”
分析:虽然小朋友嘴巴都会回答“好”“想”等一些词,表示出自己对活动参与的兴趣,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好多幼儿还没准备好呢,他们是边玩边回答,甚至眼睛都没看教师,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最有效的做法是创设情境,用趣味性的语言来导入。
策略:第二次我在进行活动导入的时候变化了方法,根据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特点,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双喜,过几天小老鼠就要结婚了,可是它们家的窗户都是圆的,你们觉得贴哪个双喜更适合呢?”并出示圆形的窗户,小朋友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来了,都觉得贴圆形的双喜好看,因为窗户是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剪圆形双喜,帮小老鼠布置新房好吗?”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二、难度提升,保持兴趣
在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一般都会遵循3∶5∶2的时间比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动作慢的小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根本就不够。活动中我们除了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来控制时间,我们还可以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激趣,提升活动难度,让走在前面的幼儿等一等。
如,大班剪纸活动《连喜团花》在导入的时候,我为幼儿提供了剪纸的步骤图,通过幼儿看看说说和教师的讲解,幼儿基本都掌握了剪制《连喜团花》的方法,看到幼儿跃跃欲试的表情,我就把操作材料分发下去,并提出要求:“请幼儿对照图示,安静操作”。刚开始的时候幼儿都能认真地操作,但是一会儿以后教室里就传来了吵闹的声音“老师,金佳怡(化名)把我的作品弄坏了……”每次操作都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
分析:进入大班的幼儿,心理特点接近小学生,好奇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对于新出现的剪纸内容是在上次活动的基础上的提升,经过图示的提示,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所以幼儿对活动的热情较高,都想证明自己是最棒的。但是在活动前,教师只是简单地提醒一句,安静操作,对于这个活动要求,处于兴奋状态的幼儿根本就没有听到,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这个时候适当降温,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策略:在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首先请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然后请幼儿根据以前的经验,推测一下连喜团花的剪纸方法,并请幼儿到前面尝试自己来画一画,这时候,幼儿的情绪开始变得高涨起来,这时候我故意放慢了脚步并以惊喜的口吻说:“老师来剪,我们一起看看他画的纹样,剪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好吗?”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要求,使幼儿的注意又回到了教师身边。当幼儿看到我现场剪出的作品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哇,老师真厉害,真漂亮哇……”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你们只要向老师一样,认真的剪,一定会剪出更漂亮的作品,其实,团花和连喜有两种连接方式,剪得快的幼儿,在剪好作品后可以尝试找找另一种连接方式。”
理论、实践都表明:如果一项活动能让幼儿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让幼儿有机会解除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则能使幼儿觉得此项活动“其乐无穷”,兴趣大增。所以设置悬念是设计探究性活动得以进行的“催化剂”。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以及作品的展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同时提出操作的要求,幼儿更容易接受,第二个要求的提出,使一部分动作快的幼儿变得有事可做,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趣味点评,延伸兴趣
使幼儿生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需要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如,大班的剪纸活动瓣花系列剪纸,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一些幼儿存在困难较大,如果只是让幼儿单纯的回家练习,幼儿的反抗心理会让他们变得更加不爱剪纸活动,于是我说:“这次活动还没有完成的幼儿也不要着急,你们可以带回去慢慢剪,还可以回去当小老师,教会你们的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我们的瓣花剪纸,装饰一个花瓶。”又如,《八瓣花》,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幼兒都完成了作品,在评价的时候我问幼儿“你们都剪成功了吗?”幼儿都非常开心地说成功了,“你们觉得我们的作品怎么布置更好看?”幼儿七嘴八舌议论结束后,我出示了一件用八瓣花装饰的服装。“这件衣服好看吗?哪里好看?上面有什么花纹?请你们回家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下次我们自己做小模特展示你们的衣服好吗?”
活动延伸部分,教师根据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时提出要求,将枯燥的技能练习变成艺术设计活动。学校与家庭有效互动,幼儿学知识、练技能实现无缝隙对接,幼儿自然更加乐于接受。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挖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巧妙利用语言工具进行点拨,相信幼儿在教师的细心栽培下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德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