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琼
【摘要】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是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传统的语文课堂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生“会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活动的思维品质,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 课堂活动 思维品质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做到思维专注、活跃、积极主动,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学习质量。
一、何为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它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状况。思维习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评价:一是遇到问题是否有积极调动思维的习惯;二是学生思维能否做到较长时间的专注,即我们常说的全神贯注;三是思维过程中是否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主要表现为:遇到问题能够较快地找到思路;思路阻塞时能够及时变通;思考问题能够多角度兼顾;分析问题能够以“我”为主,不人云亦云;辨析现象能够鞭辟入里,深入实质。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就会受益终生。
二、提高学生活动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里反复提到“思维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不难看出,思维是其中的核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最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这一本质性目标是缺少认识的,更谈不上自觉有意识的教学实践。语文课堂过于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生“会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常见的问题有这样几类:一是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二是抄记背的指令取代了学生思维;三是盲目的小组活动缺少正确的思维引导。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不到位,学习依赖心理较严重,只是听听记记,不善动脑,思维懈怠。因此,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学生活动思维品质的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能动脑、爱动脑,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以思维习惯的养成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如,习惯于教师讲,不爱发言,形成惰性心理;有了问题完全依赖教师、同学和参考书,张口就问,翻开书就抄答案,依赖心理严重;人云亦云,有从众心理;自卑胆小,怕人笑话,有畏难心理;机械记忆,学而不思,守旧心理;“热闹是他们的”,没兴趣,心理封闭。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它,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一条“传输带”。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课堂思维的训练,往往要通过语言“对话”的形式来完成。依据思维规律,有目的地反复训练,不断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使思维主体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就是以思维为主线,以对话为思维载体的阅读教学新课型,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这一教学策略。这里的“对话”是多方位的,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个过程,使之“和谐高效”,真正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呢?首要的一点在于精选、优化对话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思维对话”的扎实有效。
1.自主阅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阅读文本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在读中去感受情、领悟意、把握文本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的阅读才能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沃土。
2.问题阅读法。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是思维敏捷和灵活的结果。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连环发问。连环发问如击鼓传花,目的就是通过激励,促使学生全员紧张、兴奋起来,激励思维活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2)精当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带动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设计问题时,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维现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设计难易适度、有自由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能较快开展逻辑性思维活动,并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联想、想象阅读法。阅读中联想和想象,可从眼前事物发散到其他事物,联系起相关的不同知识和实践领域,或者再造全新的形象,从而使阅读体验更丰富。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思维的广阔性,还能提高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4.质疑阅读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中质疑,学生将逐渐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锤炼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在质疑能力的训练上,可指导学生采取以下做法。(1)从自己有疑处起疑。(2)从遣词造句谋篇等方面质疑。(3)从个性情感体验等方面质疑。(4)不拘泥于已有的模式或他人见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
三、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品质
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整个过程无不依赖于创作个体的思维品质。一般来说,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选题立意的快速,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文章内容的丰富,思维的条理性表现为结构层次的清晰,思维的形象性表现为遣词造句的生动,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作品的创新,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立意的深度。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侧重教的是就题论题的技巧,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等,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甚至进行开头结尾多少方法等速成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研究,忽视了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乌申斯基曾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作文教学抓住思维训练这个环节,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教师只有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思维的特点、规律及作用,并自觉运用到写作中,才能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写作,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兴超.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2]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