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学体裁。在小说教学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自然应当围绕小说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文体特征来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也就是把握小说环境、事件和人物的三个核心要素来分析,最终让学生掌握小说常规知识,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一.研习典型环境,做好学习铺垫
小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称之为大背景和小环境,大背景可以包括历史背景、思想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小环境可以是人物生活的场所,自然景观等。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环境,它们在小说中都应当具有鲜明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性,是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小说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理清的就是背景,尤其是大背景,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对课文进行深度的研读。
《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选入课文时又仅仅节选了后半部分,小说前半部分的内容仅以前文梗概的形式展现,学生对于大环境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到位,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了搜集,让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小说的环境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略举几例:
1.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通过资料查阅,了解到二战有56个国家参战。交战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
3.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的读者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倾倒,为主人公不幸的命运而动容垂泪。
4.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
二.梳理故事情节,研读感人细节
小说的外在形式是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深刻的思想都必须通过情节表现,都必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逐层深化,最后产生主题的升华。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说》中说:“一个适宜的情节能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思想、观察和知识组织起来,而且常常在顷刻之间,简直在几秒钟之内。”从阅读习惯来看,一般读者阅读小说,首先看的也是故事情节,都有阅读故事情节的心理和阅读需求。所以,我在《一个人的遭遇》教学中把梳理故事情节,研读感人细节作为第二个步骤来进行。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一个人的遭遇中》中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这样一个问题,来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初步理清感情起伏,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梳理工作。
一个人的遭遇:
成功逃回→妻女被炸→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凡尼亚→出了车祸
情感起伏词句:
激动极了→穿心的痛→喜气洋洋→埋葬欢乐→心轻松变软→悲愁的心
梳理情节的工作完成之后,自然就是研读感人细节了。为了调动学生研读的积极性,我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一个讨论问题: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在讨论中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深入探讨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准备。略举几例:
1.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从集中营跑回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这一段。
小说里说:“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这一部分告诉读者,“我”因为在被俘的两年里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回到了自己的部队,自己部队的同志、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我”又受到了人的待遇,所以十分激动,而文中所说的人的待遇指的是不挨打、有尊严。“我”习惯性把头缩在肩膀里,是在被俘期间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逼迫出来的,这表现了德国法西斯对俘虏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2.“我”回到家乡,站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一部分感动了我。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战争让索科洛夫原来妻儿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小家变成了灌满黄浊的水、长着齐腰高的野草的坑,让他的妻子女儿尸骨无存与他阴阳分隔。残酷的战争给了索科洛夫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读到这里有种压抑的感觉。
3.索科洛夫去看牺牲了的儿子的那一段情节让我感动。
白发人送黑发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了,一个父亲,在失去妻女之后本来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令他骄傲的儿子身上,可是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在别人都开始准备新的生活的时候,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实在让人痛彻心扉,这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所以说“哀莫大于心死”。
三.总结人物形象,切入深度解读
有了以上两个步骤,现在再来解读人物形象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填补题。
索科洛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在下列表述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来概述你的感觉并结合课文做解释说明。索科洛夫是一个 _____的人。
学生通过讨论和补充,逐步完善和丰满了索科洛夫的人物形象。
示例:
1.我觉得索科洛夫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被俘后,仍保持着一个苏联军人的英勇与尊严。为了返回祖国,他多次设法逃跑,结果招致了敌人对他一次次的残害,面对死亡的恐怖,他英勇不屈,最终俘虏了敌军少校,冲过火线,回到了自己的队伍。课文第一小节实际上也是他渴望尊严的表现。
2.我认为索科洛夫是一个对祖国和民族忠诚的人。国内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红军,卫国战争爆发,年已41岁的他应征入征,投身抗击德国侵略者的队伍之中,把保卫祖国看成是自己的事业,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甘愿承受一切磨难。
3.索科洛夫是一个坚强的人。在课文中,索科洛夫经历了家园被毁,妻女被炸死,唯一的儿子在胜利前被德国狙击兵打死,出了车祸失去工作等等一系列不幸的事情,但他没有掉一滴眼泪,这是他坚强的表现。
4.索科洛夫是一个富有温情的人。小说中索科洛夫对与妻子分手推了一把的回忆,看望儿子尸体时“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与希望”,在自己生活还没有走上正轨时收养了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凡尼亚等等,都表现了索科洛夫是一个富有温情的人。
经过这样一组讨论,索科洛夫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无需再做过多的讲解了。
四.抓住典型特征,探究小说主题
我们常说,分析小说要注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抓住了典型性,也就抓住了小说的主题。在这一环节,我问学生:“一个人的遭遇”,真的仅指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吗?学生立即就结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索科洛夫只是千千万万在战争中遭遇不幸的普通百姓的缩影。
我接着又说,如果战后,国家要给索科洛夫授予英雄勋章,并让他讲几句话,他会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几乎把小说的主题全部表现了出来:
1.战争带给我们许多不幸,不过,一切都过去了!
2.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妻子儿女战友,今天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3.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陈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