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诵读环节 品味文本内蕴

2013-04-29 05:19谢政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环节文本

谢政满

诵读是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反复诵读文章,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文意。出色的诵读能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抓好诵读环节,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文本,深入品味文本内蕴。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论述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环节。他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西方心理学派也阐释过诵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有直觉性,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直接地、突然地领悟对象的特征以及本质和内在的意蕴。进行诵读,可以给这种“顿悟”创造条件,由“眼看—口读—耳听—思维”的“线路”贯穿始终,以求最新的发现。

叶老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点明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心理学家也在理论上强调了诵读的妙处。抓好诵读,才能让学生尽情吮吸语文资源的甘甜。

诵读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抓好这个教学环节呢?一

新课改十年以来,语文课堂重新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优美动人的配乐声中,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诵起亘古传来的经典名文,让人感怀,不禁沉醉。然而乐曲声停,我总不由得失落和怅惘。

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诵读环节。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开课前很多老师不忘放上一曲《月满西楼》,学生未读文本首先就感动得眼泪盈眶;执教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合欢树》,教师总不忘在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时,配上哀伤婉转的曲子。我曾有幸观摩了一届全国中语杯大赛,其中有一位名师执教苏轼悼念亡妻的名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师在介绍了作者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及不幸遭际后,在一段凄怆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或自读、默读或激情朗读,并随机指导学生总结诵读技巧: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或语句的抑扬顿挫,读出文章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教师感情深挚,学生沉浸其中,听课的许多教师也不自禁地跟着吟诵……

每次听到这样动人的诵读环节,我总陷入沉思。教师合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随机在课堂中配上音乐,介绍时代背景和作家经历,当然有利于创设情境,为学生诵读文本奠定很好的阅读基础,可是,学生已被动掌握了文本的感情基调,还能怎样有效进行对文章的初次诵读呢?已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学生,还会在诵读时细致关注蕴含着作者深邃思想的文本语言吗?需要配乐才能激情诵读,我们又怎能体味到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呢?记得一位语文名师执教《卫风·氓》时,他娴熟自如地把握了诵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让诵读教学发挥了较大的效用。诵读教学中,他并没有运用任何课外语文资源(包括音乐、美术等),他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初读,接着指导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熟读,最后在探究文本意蕴后巩固阅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充分显示了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进程,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诵读才是真正尊重文本、真正有效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领悟思考。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关注教师示范朗读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激情朗读不仅能创设情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指引学生深入文本去体味作者渗透其中的深情。记得我曾在学生面前高声范读李白的《将进酒》。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奔涌不息的黄河之水,仿佛感触到了那种一泻无余的壮阔境界,也分明体味到了作者心中的那片牵肠挂肚的赤子悲情。记得我曾范读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当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我的内心也被作者的坎坷经历所触动,眼泪不能自抑地流下来。每当此时,我分明也看到学生眼中的感动、学生心灵的震撼。而当我范读完毕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室里琅琅而富有激情的书声总会溢满人的心田。

当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是更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诵读指导,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挖掘文本深意,汲取古代先哲的文化营养。

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触动我的是连老师指导学生朗诵的环节。连老师选定课文“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一独立小部分进行朗诵指导,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其可以独立成段的原因,接着从句式特点、语言风格、感情节奏、想象空间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最后强调了诵读的关键所在:“在朗读诗文时不只是读读而已,在读的过程中,要感觉到自己在变化,觉得自己确实是从一个旧我在向新我转化,如果放开心灵去真实地感悟、体会,我们的信息场就会不断地与作者的信息场发生交融,交融之后会发现自己有点像作家了,因为在自己的生命系统中,确实参与了作家的成分。……”整個诵读环节一气呵成,连中国老师在语文课堂中能抓住有效的课堂契机,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化对诗句和作者的理解,不仅指导了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教学中诵读的奇妙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要使语文课堂中的诵读环节自然有效,我们还要注意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资源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目前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朗诵的比重还是太多,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去避免。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教师决不要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特别是对于情景交融的诗歌、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教师就更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而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体味就够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悟义,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体味中国语文资源的独特魅力,从而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又怎么能品味出优美文章中的妙处呢?

自然,学生的诵读离不开教师适时的讲析,需要与教师的讲解(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同时进行。记得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过:“诵读是有形无形的写作指导。”一些应掌握的语文知识,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诵读需要给予适当的讲解,开拓其知识面,给学生的诵读作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同样给予点拨、疏通,以排除他们在诵读中的障碍,激发他们诵读的激情;与课文有直接关系的,能帮助领会课文、对学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时代背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自然,介绍务求精当、简明扼要。如果注释上有的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注释,教师只作简略解释、补充即可。这样由诵读带动讲解,由讲解促进诵读,讲解和诵读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准确定位诵读环节中的师生角色,诵读效果就会自然显现。

当然,要提高诵读效果,还需注意讲究方法、强化训练等。囿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总而言之,诵读是语文课堂中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抓好诵读环节,使学生好诵读、勤诵读、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语文文本,去深入品味文本内蕴;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自然,更讲求实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环节文本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