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娟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知道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问题,从而对教师的决策指明方向。
一、钻研教材是倾听的前提
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才走进课堂,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
在备《社戏》这课时,我重点思考了这几个问题:1.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小说中心是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作者表现这个中心,正是通过社戏一步步展开的。单纯的戏虽然不好看,但是伙伴们的美好心灵,农村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关系,令人难以忘记。而且,这在“我”看来却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结尾说那是好戏,并且以此为题。2.如何看待“偷豆”的是与非?我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归纳要点:“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通过人物分析,得出人物形象: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可见,钻研教材是倾听的前提,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学生质疑是倾听的源泉
课堂是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多读文本多思考,让学生多读文本,是落实独立自主的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默默地坐下了。我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于是追问:“既然万万等于亿,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我当即给予肯定,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见,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教给质疑方法,提供质疑契机,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倾听的中心
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优化组合,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我在教授《安恩和奶牛》时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安恩太太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明确:1.“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总写安恩的特点:孤独、腼腆、羞怯。2.“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群,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写出安恩的贫穷、淳朴、爱干净。3.“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干瘪瘪”说明了什么?写出安恩的年纪大了,营养不良。4.“她带的那条方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写出安恩的平常很少出门,这可能是仅有的很少的一次。5.“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说明安恩很在意这次出门,作了精心的打扮,庄重而自信。6.“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还横插着一根”,写出了安恩的勤劳、细心。由以上分析,学生对安恩的印象是:她是个西马兰的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孤獨、腼腆、羞怯,贫穷、淳朴、勤劳、细心,在她身上闪耀着人性美好的光辉。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预习、学习的基础上,或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或设计一些有兴味、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师生心灵的接触是倾听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教授《本命年的回想》时,我让学生归纳出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糕点;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我问学生,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说出理由。接着具体分析几件事。1.问:这是什么?腊八粥。问: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珍贵、可爱、好吃,出于珍惜、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因而舍不得吃。“吃起来却没个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富于情趣。2.问:课文中的这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平安、团聚、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如此,教师创设出一种平等的心灵交往的话语空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
参考资料: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3.李小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7期。
4.魏锡山《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成功实践》,《天津教育》2001年Z1期
5.王浩《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