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让我们从教材中掘宝

2013-04-29 00:44敖建平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教师

敖建平

【摘要】教材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同时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既能发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又能达到自主、合作、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材;课改

强调“导学、合作、自主、高效”的新一轮课改以强劲之势向我们的课堂袭来,教师以导学案为引导,通过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和活动的开展,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活动的增多,很多老师开始感慨:学生手里的资料太少,让活动无法拓展。于是课前收集、准备资料的时间增多,学生开始变得忙碌,忙着作业、预习、复习,还忙着收集相关的资料,逐渐让我们的课改走入了一个误区。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学生手中的教材不正是最好的资料吗?

教材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同时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而川教版历史教材,知识安排线条清晰、图文并茂、活动设计独具匠心、问题设计想象空间大、史海拾贝知识拓展适宜,从内容安排到展现形式,都很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既能发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又能达到自主、合作、高效的目的。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丰富资源?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践中,我也获得了一点心得。

一、教师导学问题的设计、活动组织不能脱离教材

新一轮课改中,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点拨。如何让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从而挖掘教材,所以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主抓主题和重难点,设问要有启发性,且难易适当。比如,在中国古代史《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围绕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教学重点,川教版历史教材先在前1课介绍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作铺垫,并在本课配以精美的插图、丰富的文字介绍入藏带去的物品和反应公主高尚品格的小故事,把文成公主入藏作为唐朝民族关系繁荣的一个重点知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文成公主入藏后,她不但得到松赞干布的喜爱,而且其一生还的到吐蕃人民的爱戴,结合你对唐朝历史的学习和本课教材的了解,你知道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人民爱戴吗?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基本能从教材之中找到答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经济文化发展的帮助、公主自身高尚的品格等等。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正文部分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主要讲述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线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而小字是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经过、产生的影响,历史人物主要事迹,历史故事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补充,另外正文之后还有一个“史海拾贝”栏目作为知识拓展,小字和“史海拾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的。教师除了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利用书中的小字和“史海拾贝”组织一个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比如,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其中一段小字介绍了朱元璋利用锦衣卫对大学士宋濂家中一切进行监督控制的故事,来说明明朝时期厂卫特务无处不在,无事不“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利用这段小字,让学生通过历史剧表演的形式向同学们再现这段历史,让学生感受明朝臣民对厂卫恐怖专政的惧怕。

二、让学生从书中插图和地图中获取知识、展开思考

(一)以图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川教版历史教材中配有大量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古文物图片,有真实的照片,也有想象图,据我观察,在每一学期开学发新书的时候,学生拿到历史教材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翻看书中的图片,了解本期历史教材的大致内容,由此可见,书中的这些插图直观性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配有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器皿的插图,教师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寻宝:“青铜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我们这本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精神的青铜器插图,请你们在书中找出这些宝贝,并说说,你最喜欢那一件宝贝?”学生在寻找出的大量青铜瑰宝图片,学生感受到了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中,配有一组《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插图,描绘了郑和到达占城、阿拉伯、非洲的想象情境。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邮票带我去远航”,让学生根据邮票讲述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邮票中了解了明朝时期,我国同西洋国家的友好交往的历史。

(二)以地图突破重难点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之中。明确空间概念,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历史地图能比较准确地再现历史地点、地理位置或地域,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川教版历史教材中就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如《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告诉了大家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他们生活的地区,使学生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鸦片战争形势图》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英国侵略中国的路线和《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让可以通过地图来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和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地图除了可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外,还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为什么中共把战略进攻的地点选择在大别山?这个问题是整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理解上也是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地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上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大别山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国民党重点进攻部署位置等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学生很快明白,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居于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靠近铁路,地理和战略位置重要,而且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位于中原地区的大别山兵力空虚,挺进大别山,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

三、挖掘教材内涵,获得情感的升华

传统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往往导致历史教学传授知识的机械化和应试训练的泛滥,对材料知识的启迪教育功能挖掘不够,学科人文魅力没有更好的展现,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养成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独特的、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存在价值。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努力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功能。如在八年级上册《内战的全面爆发》一课中,教师通过三个板块的设计“暗流涌动、斗智斗勇———重庆谈判”、“分析形势、智慧决策———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展示提升———总结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中的智慧”,通过问题导学、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至始至终把共产党人的“智慧”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政党对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贡献。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教教材”,而强调的是“用教材来教”,所以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宝藏,需要师生来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散发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