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3-04-29 05:03:14耿云江宁艳辉
金融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构建

耿云江 宁艳辉

摘要: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以及出版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政府、外部投资者还是出版企业自身都需要对出版企业的绩效进行科学的考核。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出版行业的特殊性,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构建了一套针对上市出版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 出版企业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十八大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见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出版社大部分已经完成了改制工作,由出版事业单位转变为出版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管理模式及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出版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出版企业的绩效,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适应出版企业角色转变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单位由原先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在此过程中,如何改善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出版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要改善企业绩效、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必须了解企业已有的绩效水平,并通过与业内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分析发现企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决策中有的放矢,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绩效与竞争力的双重提高。而这客观上需要一套具有行业可比性和可行性的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 出版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出版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制造企业等其他行业。出版社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种意识形态属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行业特殊性要求出版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的实现,即出版企业对文化方面的贡献。而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忽视对社会效益的评价,例如唐溯(2010)重点针对5家出版企业的市场表现及经营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和评价就没有考虑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制定针对行业特殊性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二、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王海云等(2007)、王关义(2009)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两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出版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筛选与重构,尹章池等(2011) 从服务规模与水平、运作机制、产品与服务创新、品牌力与影响力、社会满意度五个维度对公共出版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构,文鹏等(2012)以我国东部一家出版社为案例研究对象,阐述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出版社绩效考核方案。但是,前者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而且通过主观判断选择评价指标以及确定指标权重,缺乏对客观数据的充分使用和定量分析,后两者的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可操作性较差,并且上述的指标体系中都有部分指标不易取得或者难以量化,笔者认为这样虽然建立起指标,但是不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客观准确地对出版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结合出版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并分析借鉴已有文献的合理部分,笔者认为在构建出版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遵循下述原则:

1. 数据可得性原则

一套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在于指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这一指标体系是否简单明了,指标是否从根本上反映了待评价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实现的绩效,指标是否容易获得。如果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过于全面与繁杂,并且指标不具有可获得性,那么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这样就没有达到研究的目的与实际意义。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2.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原则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出版行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在构建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行业特殊性。《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的规定,更是明确要求出版企业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尤其要关注社会效益,以督促出版企业更好的提供服务,更好的服务于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对社会效益的衡量大多采用定性指标,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量化,以便与经济效益指标一起全面、系统地评价出版企业的整体绩效。

3. 客观性原则

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通过主观判断来选择指标以及对指标赋权重,这种方法明显不能恰当准确地评价出版企业的整体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基于主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具有可比性,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

总之,我们认为,在构建针对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立足于出版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深入了解出版企业,在数据可得的前提条件下,找出真正能够体现出版企业经营特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并客观地对指标赋予权重,这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出版企业的绩效。

三、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1. 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

基于上述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反映出版企业行业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两大类。

(1)经济效益指标

本文主要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进而应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对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评价出版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其中权益净利润的分母是股东的投入,分子是股东的所得,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好的综合性,概括了企业的全部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可以用杜邦分析体系来分析各因素对这一指标的影响。

评价出版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这些财务指标可以考察出版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与资产的运营能力。

评价出版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成数、利息保障倍数。在分析这些指标时,不能仅停留在指标本身,而应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等。

评价出版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和技术投入比率。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上述三个能力的综合体现,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积累扩大的发展潜能。

在用以上指标来评价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时,要注意各指标的内在联系,并且结合表外信息与行业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企业内部的纵向比较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来分析本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发展方向。

(2)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反映了出版企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多是采用定性指标加以衡量,因此社会效益指标的数据可得性、量化问题和权重问题是本指标体系构建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基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本文通过服务规模、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度这三个来评价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

评价出版企业服务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地区覆盖范围、出版语种、主题学科类型、发行网点、市场份额、版权输出。其中主题学科类型这一指标衡量出版企业的出版物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22大类中的分布,这一标准具有客观性与可比性;我们每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当年全国出版印刷发行营业收入总额为基础(例如2011年这一数据为14568.6亿元人民币),用各个出版企业涉及出版印刷发行业务的营业收入在这一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各出版企业的市场份额。

评价出版企业服务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出版工程入选项目图书数量、获奖图书数量、再版率。其中出版工程入选项目数量与获奖图书数量这两项指标要与出版企业的经营规模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即用图书数量的绝对数与整个出版企业的图书数量的比率进行比较,以使在不同经营规模的出版企业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由于各省市所设的针对出版行业的奖项有所不同,评奖的比例也有所差异,出于对这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只评价各出版企业在相应年度所获出版企业三大国家级奖项较合适,它们分别为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出版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出版企业的社会满意度可政府对出版企业的满意度、社会公众对出版企业的满意度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对其满意度三分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如果政府对出版企业满意度高的话,必然会增加对其的经费投入来支持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因此,本文用政府投入经费这一指标来评价政府满意度。与此类似,如果消费者对出版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评分高,说明出版企业得到了消费者的满意,并且出版企业加大公益捐赠的力度也会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因此,本文用顾客满意度与公益捐赠两个指标来评价社会公众对出版企业的满意度,其中顾客满意度用出版企业的产品在卓越亚马逊上的评分汇总来衡量。同时,如果出版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绩效以及工资福利满意,企业必定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因此本文用员工学历构成这一指标来衡量内部员工对出版企业的满意度。

由此,本文构建的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中所示。

2. 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在已经确定的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结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出版行业中对社会效益尤为重视。有鉴于此,为了使评价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原则上就要求,应该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对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赋予权重,同时还要给其内部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尽管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的意义非常明显,但是怎样给评价指标赋权,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比较常用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等,由于出版企业的行业特殊性较强,对社会效益的要求比较高,利用行业内多名专家的个人经验与主观感受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更加具有行业代表性,得到的权重结果也比较客观,因此本文建议用专家咨询法给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赋权重,以此得出对出版企业的综合评价结果。

四、结语

建立起一套针对出版行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出版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出版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财务绩效与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推动出版企业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的实现,使其能够抓住发展重点,更好的发挥出版行业在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尽管本文在构建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是在指标体系的严谨性和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不足,如基于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量化问题的考虑,剔除了一些能更好地体现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例如出版物合格率、品牌影响力等。事实上,如果这些指标的数据可得并可以量化,会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出版企业的综合绩效,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唐溯.我国出版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J].出版发行研究.2010(08)

[2]王海云,刘益,付海燕.经营性出版单位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05)

[3]王关义.中国出版社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9(05)

[4]尹章池,王雷.公共出版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模式和模型[J].科技与出版.2011(04)

[5]文鹏,王亚琼.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出版社绩效考核——以H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04)

[6]鲁靖.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2010

本文系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1041)、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青年学者培育项目“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出版企业绩效评价构建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20:30
基于考核因素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探析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1:17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0:00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