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生就业侧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2013-04-29 04:07关俊明李苑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设置学院

关俊明 李苑

摘要:文章以A职院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为例,以真实数据为佐证,剖析A职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存在问题,以小见大,以期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提供有效的、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招生与就业上,招生大战愈演愈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招生与就业已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自2004年“以就业为导向”概念的正式提出,进一步明确了高职类院校科学办学的宏观指导思想,实践也屡次证明,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选择自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

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市场经济的疲软,大学生就业形势此起彼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家劳动科学院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短期经济波动、大学专业结构不合理和制度性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因素。以广州A职院为例,通过近几年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问卷显示,企业最看中大学生的素质中“专业技能”排在了首位,而在对近三届的毕业生跟踪回访中也发现,他们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对实际工作最有帮助,建议学校应在专业设置上加强工作。由此可见,大学专业结构不合理是毕业生就業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全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及A职院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以真实数据为佐证,通过剖析A职院在专业设置上所遇问题,以小见大,以期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今后专业优化、调整提供有效的、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一、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根据全国人才市场近几年人才供求信息,笔者对2008-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人才市场排名前10位专业人才供求信息进行了比较表,并结合A职院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外部环境探讨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

宏观来看,各类人才需求及供给都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人才的供给还是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专业,2008、2009、2010年人才的需求数量分别为3761、4589、4615万人,供给数量分别为9258、9988、9894万人,毕来生的供给远大于行业的需求,其它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也大体呈现这种趋势。

冷热门专业变化不一,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个别专业如市场营销、计算机、财务等排名变化不大外。其它专业的排名都有着显著的变化,如工商管理,2008年的专业需求排名第三位,到了2009年就下滑到第九位,需求数量明显回落。经济类专业在2008年占行业排位第八,到了2009、2010年时已经退出了前十位。反观医疗卫生类专业,2008年时还未上榜,2009、2010年出现明显上升,取代经济类专业,成为社会需求前十的专业之一。

结合A职院专业设置情况,其2010、2011届毕业生均有13个专业,分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艺术设计、表演艺术、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其中占全国专业人才供需表前10位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有6-7个。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学院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院专业人才的竞争正处于“风口浪尖”。

根据以上对全国人才就业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A职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分析,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专业设置上不可盲目“跟风”,一些专业前几年还很紧俏(如经济、会计等),随着各高校纷纷设置这些新专业,仅仅几年这些专业的市场需求就趋于饱和。二是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既要“跟热”也要“跟冷”。走向热门的专业,学校对市场的关注度比较高,争相设置,学生毕业后发现市场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逐渐减少,由于学校对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往往难以取舍,间接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从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地区经济特色

高职院校办学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应紧跟市场需求,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经济对学校专业的指引作用。A职院位于广州开发区,毗邻中新广州知识城,周边是萝岗区经济、文化发展重点区域,萝岗区现正创建名优职业教育城,打造泛珠地区技工市场,学院又是与广州开发区政府合作办学的单位,如此好的外部资源,学院学生在当地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对2011届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188人中仅有6人在萝岗区的相关企业工作,排除学生主观上向往繁华区域外,是否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学院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萝岗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迄今为止,广州开发区已经成立了包括钢铁加工、汽配用品、电子通信、化工建材、食品饮料以及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行业组织。纵观这六大产业,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学院的专业人才却较多的集中在管理、会计及经济类专业,这显然不符合区内企业所需的制造型人才标准,在与地区经济的结合上,学院专业设置情况还值得深究。

(二)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相较于其它本科类院校,高职类院校的优势在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对学院2011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问卷显示(见表一),只有191%的毕业生在单位中从事技术性工作,有309%的学生集中在从事行政文员类工作,从这个数据中是否可以推断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2011届毕业生中经、管、会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共882人,占当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7%。专业设置上的一面倒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的性质,同时,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有些许出入。

(三)特色专业不明显,对口率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关键在于特色,专业特色是体现一个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跟风”现象也屡见不鲜。在与各高职类院校专业设置进行比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实中有许多雷同的专业,如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外语、经贸、财会等,这些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基本上同类院校均有开设,特色性不强,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也尤为激烈[2]。此外,受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与学院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矛盾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也呈下降趋势。在对学院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只有17%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高达34%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无相关。

(四)专业结构迁移能力差

市场经济结构下,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专业方向设置过多、划分过细,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盲目性,在求职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面也变的更窄,理想的工作也越难找,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学院共有毕业生1547人,专业方向34个,其中有2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低于20人。除此之外,系与系之间的专业名称有相近或相似之处,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商务英语专业下设国际贸易与实务专业方向,而经济系恰恰有一个专业是国际贸易实务且下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无论专业间培养目标有多大差异,名称上的相同或相近,都为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一定的困难。

(五)专业方向更换频繁

一些高职类院校,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在招生中更大范围的吸引生源,频繁更换专业方向,这不但使培养质量下降,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学院2010、2011、2012届毕业生所在的专业方向为例(见表二),其中,2010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国际贸易与实务、国际商务管理、會展英语,2011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有四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国际商务管理、国际商务英语、涉外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翻译。2012届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二个专业方向,即国际贸易与实务、国际商务管理。纵观这三届毕业生,只有2个专业方向曾重复出现过。

(一)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

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高教[2001]5号)文件,要求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结构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相适应,满足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以同类B院校为例,其位于广州天河区与萝岗区之间,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办了医药健康学院,下设五个专业方向,11届毕业生达到了397人,为萝岗区医药行业输入了大量人才。在深圳这个电子业及其发达的城市,C院校也利用地区经济优势,开办了电子信息学院,2011届毕业生共11个专业,门类齐全,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到软件的发开到移动等多媒体新技术,当届毕业生共有143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3%,仅次于经、管、会类专业,历年就业率达98%以上。

依托地方经济及区域优势,合理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已被各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成为高职类院校成功办学的法宝之一。在立足当地办学,以市场为导向对学校专业进行规划与调整的同时,也可考虑开设新的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无论何种方法,在此之前都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合理规划专业,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毕业生工作的对口率、工作岗位的性质、就业率等方面可综合反映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的满意程度。新时期,高职类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要真正地贯彻落实好以就业为导向,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不仅要考虑生源市场和吸引考生,还要考虑就业市场,从学生还没入校时就要想到他们怎么样“销”出去。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既侧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也照顾生源市场的需求。如个别院校开办的“订单式培养”班,它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与其签订协议,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入校时就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解决了就业去向问题[4]。

(三)社会参与、专家决策,共建特色专业

在优化、调整专业时,应注重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专业设置指导小组进行调研分析,聘请行业内专家、老师、企业高管等各方人士共同参与,适当地拓宽专业覆盖面,使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5]。在专业名称的确定上,应综合考虑、仔细推敲,避免字面的雷同。系与系之间也应该加强专业设置的沟通,以避免不同系别间设置相同或相似专业方向。此外,专业论证还要重视毕业生的意见,重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作为专业设置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随着每年高考的扩招,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民办院校与民办院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办学特色已逐渐成为高校间竞争的主要落脚点,而特色专业又是特色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办学中想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就得走出一条有自己学院的特色专业之路。

(四)建立长效完善专业设置机制

专业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专业设置包括新专业的开拓和老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其中设置一个专业需要很大的投入,建设好一个专业后也需要一定的稳定期,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与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此,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才能适应动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专业的改造比设置新专业更为重要。

总之,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能说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处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与其说是扩招造成的,不如说是专业设置不当造成的,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专业设置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江小明,李娟娟以就业为导向规划高职专业设置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覃美琼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讨中国高等教育,2006,(3)

[3]孔婷婷,谭丽春,李家珠从招生就业角度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科技信息,2009,(4)

[4]覃京翎职教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教论坛,2005,(11)

[5]杨文钦以招生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辽宁高职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1关俊明(1985—),男,满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电子商务。

2李苑(1984—),女,安徽金寨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毕业生设置学院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初等教育学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院掠影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