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3-04-29 03:38:54陈利民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陈利民

摘 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上的不健康会导致机体的异常甚至病变。目前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提出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

一、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受不了一点委屈、经不起一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极低,心胸狭窄,意志薄弱,学习困难,成绩不稳,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这些现象与我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关系。

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适应新环境,产生自卑的心理。职业学校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既新奇又陌生。因为中考的失利已经在他们的心头蒙上了阴影,没有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又让他们孤独落寞。虽然在入学前做了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有个别学生在上小学、初中时曾在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上获得过冠军、亚军,或是学校球队的主力队员。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其他体育特长生的出现,自己原来的光芒不再存在,颇感失落。

2.社会现实的影响。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职校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未来和前程的设计都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常常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近年来,学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或多或少地对职业学校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现实,如何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成为他们心理的一个结。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到精神紧张、身心疲惫。

3.人际交往。由于现代家庭的父母多包办子女的事情,使孩子缺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部门分工越来越细,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特别是网络的出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影响了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三、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活动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基础。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手段。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放松精神,增进食欲,改善睡眠,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体育活动能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应激是指人体在受到强烈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或发生变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反应。应激水平高,可避免一般的刺激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在遇到外界强刺激时,也能保持心理的平衡。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水平,使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水平都处在较高的水平。

3.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信。任何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都想达到某一目标。随着难题的解决,目标的达成,自信心也就随之树立。大部分体育锻炼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因此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健身内容,在活动中得到安慰和满足,确认自己的成功。

4.体育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活动能转移不愉快的情绪,还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使人的头脑从紧张的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摆脱烦恼和痛苦。在体育活动中,随时体验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共同参与者的感情也会相互感染,这种情感体验是强烈的,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注意力,有效地调整了情绪。

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还是保持体格、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样,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身体健康”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充分利用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增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项目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利用篮、排、足球以及拔河等项目的集体活动特点,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协作,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逐渐改变孤僻的性格。又如:参加单双杠、跳马、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形成顽强的作风。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延续,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方面的作用,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如年级或班级间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体育锻炼方法[J].青年心理咨询,1992,(04).

[2]宋維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J].人民教育,1991,(01).

[3]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4]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9:08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8:00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7:21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7:11